来自青海龙羊峡的三文鱼们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过去短短2天内,从“网红”跌落舆论谷底。
图自央视原报道
央视财经在22日报道称,我国的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开始养殖三文鱼,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三文鱼三分之一的市场。消息传出后,一些网友围绕三文鱼的“身份问题”展开讨论,称龙羊峡养殖场中的是“虹鳟”,并非“三文鱼”。
还有人指出“淡水虹鳟体内含寄生虫,生吃存在风险”。随即,部分媒体号称要“辟谣”,用“假三文鱼”、“生吃要出人命”等字眼讽刺原报道“指鹿为马”,有的甚至还直呼“奸商文字游戏”、“谋财害命”等。一时间,舆论场硝烟四起。
一条简单的三文鱼为何如此引战?
这鱼究竟是不是三文鱼?
能不能吃?
什么是三文鱼?
其实准确地来说,三文鱼不是一个科学名称,这是业内商品名称的统称。
虹鳟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鲑也好,在业内都统称为三文鱼类。
虹鳟
此前在部分媒体对“青海三文鱼”原报道的“讨伐”中,均号称引用了微博上一位认证为水产专家的大V“开水族馆的生物男”的评论。后者在24日发文替龙羊峡“洗地”,称从物种角度上虹鳟归为大马哈鱼属,并非鲑属,但和大西洋鲑同属鲑科。此外“虹鳟在商品名上也被民间认知为三文鱼”。
图自“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微博,下同
该博主还贴出“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可见备案品种中三文鱼后括号内明确标有虹鳟字样。
24日,记者走访甘肃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张艳萍博士,后者表示认同:“这是一个认知概念问题,三文鱼是商品名,不是种名。消费者普遍认为三文鱼一定是进口大西洋鲑鱼,然而所有的虹鳟鱼、大西洋鲑鱼——鲑形目下属大约个品种,都可以通俗称为三文鱼。”
无独有偶,有记者采访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炳谦。他同样指出,三文鱼不是一个科学名称,这是业内商品名称的统称。虹鳟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鲑也好,在业内都统称为三文鱼类。因为英文叫“salmon”,音译了叫三文,三文这个名字,不是说大西洋鲑可以用,虹鳟就不可以用。
专家介绍道,三文鱼(学名salmonidae)其英语词义为“鲑科鱼”。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与鲑科鳟属,所以准确地说三文鱼是鲑鳟鱼。而鲑科鱼中的鳟属鱼有两种:海鳟和虹鳟。20世纪初,挪威人带着大西洋鲑登陆香港,称之为“salmon”,这个外来词在粤语中被音译为“三文鱼”。而在不同国家的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的种类,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芬兰三文鱼包括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和驼背大马哈鱼等。
那三文鱼可不可以生吃?
对于这个问题,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基地常务副总杨旭介绍,从年挪威对中国出口以来,中国人吃到的都是进口养殖三文鱼。很多消费者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野生的就是天然的,一定比养殖的好。其实并不尽然。
“就渔业产品而言,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是它们每天是否能摄入均衡的营养物质,是否能生活在安全、洁净的环境中。”杨旭补充道。
这一说法得到了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李长忠的肯定。他告诉记者,目前在青海省没有发现严重的能够危害健康的鳟鱼寄生虫发病情况:三文鱼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只是其中一种。但从安全角度而言,三文鱼加热到65摄氏度以上食用比较放心。
甘肃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张艳萍博士表示,“青海龙羊峡水库养殖的是三倍体虹鳟鱼,不存在有寄生虫不能吃的说法。”“开水族馆的生物男”同样指出,目前青海龙羊峡养殖场虹鳟“寄生虫抽检数量确实为零”。他还在微博上给网友答疑解惑,指出“青海三倍体虹鳟脂肪肥美,其肉质可与挪威三文鱼媲美。”
但还是有网友表示疑问。
在《农业日报》25日的报道中,有记者了解到龙羊峡出产的冰鲜三文鱼,其检测报告中称未发现“异尖线虫”(海兽胃线虫)。而“异尖线虫”通常在海水中孵化,是否出现在淡水中的虹鳟身上,并不得知。
那青海三文鱼到底能不能生吃,品质可不可信?目前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还未透露该地养殖虹鳟的检测报告全文。不过,“开水族馆的生物男”于今天下午2点在微博上发言,给出“生吃虹鳟”必须要符合的两点要求:
由此可见,除了“异尖线虫”外,此前网友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