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人生的寓言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21)

模拟卷十二的文学类文本是一篇美国作家斯蒂芬·里柯克的幽默小说,题目叫《我的鱼塘》,篇幅很短,故事很简单,事实上也谈不上什么故事,就是说“我”在郊外有个鱼塘,环境幽雅,人们喜欢来钓鱼。但“我”知道,鱼塘里其实并没有鱼,尽管大家整整一天或半天,甚至连续好几天都钓不到一条鱼,但还是很开心。小说就讲了这么一个事情,但读起来很有意思。文后有一道题目,问“你从小说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答案设置有点问题。这种开放性的题目答案确实不好弄,阅卷时也很麻烦,分值只有6分,根本拉不开差距,像这种题目适合写一篇作文。

我一直主张语文考试的作文部分应该跟阅读结合起来,把现代文阅读题中那些零零碎碎的小题目,尤其是选择题去掉,就写一篇鉴赏或评论。以前高考作文是两篇,一大一小,我觉得是可行的。我设想的语文试卷,如果以总分分计的话,可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古诗文(50分),一是文学评论(40分),一是时事评论或思想评论(60分)。三部分清清爽爽,没有那么多鸡零狗碎的小题目——这些小题目或者本身不够严谨,或者有偶然性碰运气的成分,或者答案设置不尽合理造成阅卷时有误差,更严重的是这些琐碎的小题目影响了语文思维的连贯性和专注度。当然,更理想的语文高考应该把作文单列出来,此是后话。

现在,我们来看《我的鱼塘》。显然,这是一个关于人生的隐喻。实际上,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表现人、人性、人生的,有的是直接表现(本体),有的是间接地表现(喻体),但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它都是真实可感的,有具体的生活场景,有细致的人物刻画,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它不是诉诸人的理性和逻辑,而是诉诸人的情感和体验,所以我们在读小说时会产生很强的现场感和代入感,这是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它不说教,它只是向你呈现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存在的景象,让你反观自己的人生,从而丰富你的人生体验,所以,我说过,小说是人生的教科书。但这个教科书从来不教你要怎么做,也没有公理、定理、公式、原理,它只有一个一个生动的案例,不同的人可以从中感悟到不同的东西,这个感悟怎么影响到你自己的人生,那是你自己的事。

那么,我们从《我的鱼塘》里能获得哪些人生感悟呢?作为试卷中的一个题目,只要从文中找出几处描写,然后说说它们分别可以引申出人生的什么现象和道理,就可以了。这个题目其实并不难。但我不想这么简单地处理,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联系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自己的、真实的生活和学习境况,也可以联系社会现象,来具体地、细致地、深入地、广泛地交流各自的想法。这就需要大家积极参与,独立思考,主动发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观点,并形成有效的互动,交流,辩论,补充和质疑。这是我希望的一种课堂生态,但大家还是不太习惯自由地、自信地、自在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显得比较拘谨,甚至有点抵触。在反复劝说和鼓励之下,才慢慢启动,但气氛还是相当冷清。当然,我不能怪学生,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原因。

语文课本来可以上得多么生动有趣啊,但我总是把事情搞砸。“我的课堂”莫非也是一则人生隐喻?

我想,如果语文高考命题像我上面讲的那样有一个40分的文学评论题,这样的课堂讨论是不是要热闹一点?不过,讨论中大家还是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讲得也还可以,有同学还引用了叔本华谈人生的句子,还有同学说文中描写的钓鱼的情景和钓鱼者的心理让人想到现在我们的做题,这种联系和联想都很好,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

本来想具体分析《我的鱼塘》是如何隐喻人生和隐喻什么样的人生的,想想还是算了吧,个人自己从中领悟吧。我把这篇小说的原文附在下面,有兴趣的大家自己看,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再交流。(说明:试卷中有一些删节,我这儿是全文。)

.4.18

相关文章,点击查看——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20)——一点感想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9)——可以卒岁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8)——寸步劳倦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7)——厅壁记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6)——文莫先于辨体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5)——诗歌复习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4)——古文复习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3)——“吾辈青年”

◎这些天我们做过的卷子(12)——“揆诸当下”

我的鱼塘

□斯蒂芬·巴特勒·里柯克

我把这个故事当故事来讲是那么经常又那么成功,以致我最终去把它告诉了《大西洋月刊》的编辑,结果他又把它告诉了全世界。不过在这里把它再重复一遍想必也无妨。

我的鱼塘在山谷的一片小洼地里,隐映在树木丛中。我 一次去那儿正好是秋季结束的时候,当时塘边大树的叶子正日益变*,并沙沙地落到平静黝黑的水面安息。塘岸是那么高峻,岸边的树又是那么古老高大,因此难得有一丝风把塘面吹皱。在鱼塘周围,世界好像陷入了沉寂,而时间也融进了永恒。

当时看着那个鱼塘,我再一次意识到,它是一个多么美丽而与世隔绝的地方,它叫钓鱼者着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儿。你离开乡间小路,穿过旁边的草地,再翻越一座小山就到了——那一片静水,岸高高的,岸上长满了大树。很多年以前,有个人在山谷脚下建了一个锯木厂——时至今日它已无影无踪——堤坝拦住了小溪水,形成了一个水塘,大约有四分之一英里长吧。它的最宽处准有将近两百英尺——最出色的钓鱼者从两边都可以尽情地挥钓。最窄处在水塘上端,那里有不少残存的树桩和湍急的溪水,除非技术高超且有人指点,否则那里根本没地方挥钓。

为了不至于搞得神秘兮兮的,还是让我立即告诉你吧,我的塘里根本就没有鱼。据我所知那里从来就没有过鱼。不过,我从来没发现那有什么区别。无疑,对我带去那儿的人来说没什么区别——我不时有些客人从外面的世界来访,旨在来此挥钓一个下午。假如塘里根本没鱼的话,至少他们也根本不知道。他们绝不会怀疑会没有鱼,他们也决不会问,于是我也就听之任之了。

我周围的人都很清楚,我不会随便带人到我的鱼塘去钓鱼。我只喜欢请那些真正懂钓鱼的能挥钩的人——也就是钓鱼行家,尤其是那些以前从没见过我的鱼塘并且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远方来客。假如我带的是普通人,尤其是我家附近一带的人,他们很可能会注意到他们钓不到鱼。钓鱼行家不会。他对钓鳟太了解了。他知道,即使在真正棒的鱼塘里——他看出我的便属于此类——都常有一连几天钓不到一条鳟鱼的情况。他本人事先会对你解释一番,在解释完之后,假如结果被他不幸言中,一条鳟鱼都没有钓到,那他会更加高兴。正如每一个钓鱼者所知,鳟鱼在雨后是决不上来吃钓的,雨前也不会,天气炎热时不可能钓到它们,相反,空气中只要有一丝凉意就能使它们永远呆在水底。最合适钓鳟鱼的是平静有云的日子,但即使是在这种好日子,都会出现某种类型的云阻止鱼儿吃钓。说实话,我只需对我的钓鱼行家朋友说上一句:“怪了,它们居然不吃钓!”他便会滔滔不绝地向我解释半天。关于钓鳟鱼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难怪热衷此道的人们可以一连好几个小时谈论钓鱼理论。

我们——我和我来访的钓客——一般都是一边谈这类理论,一边在塘边做准备工作的。你知道吧,我在那儿有钓鱼所需的各种设施,有一条方头平底船——两边有贮物小柜的那种,有一个用香柏搭成的整洁的小码头(香柏能吸引群鱼),而最棒的是有一间小小的钓鱼屋——它小巧别致,形状像宝塔,主靠在水边,而且有树木荫庇。屋里放的是钓具,各种钓具一应俱全,它们随意地挂在墙上,但并不显得紊乱。

“瞧,老兄,”我说,“你要是想试试念珠钓的话,拿这条去好了。”或说:“你见过这种日本式铅线吗?没有吧,它们不是肠状的,而是像丝一样。”

“我怀疑我是否能用那玩意儿钓到鱼。”他说。

“也许吧。”我回答说。事实上我肯定他钓不到,塘里根本没鱼可钓。

钓鱼塔里的木钉上挂着一两件防水雨衣,因为你没法料到什么时候会有雨,说不定正好在群鱼即将吃钓的时候倾盆大雨就向你泼来了。除了雨衣之外,当然还有个香柏餐橱什么的,里面装满了一瓶又一瓶的酒和姜汁甜饼之类,没准还有一罐鲥鱼酱哩——谁都不愿仅仅因为肚子饿而不得不罢钓。再说没有哪个真正的钓鱼者不愿在挥钓之前喝上那么一丁点儿酒(“只喝一丁点儿,可要小心啊,哇!哇!”),以便驱除寒意或预祝当天钓鱼走运。

当我带我的某位朋友出去钓鱼的时候,我总是发现这些纯粹的准备工作,这些钓鱼的前期活动,在整个钓鱼过程中是最开心的。它们常常要花去一个小时。要谈论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钓具的重量问题,有蝇饵的颜色问题,另外还有不少更宽泛的理论问题,如钓鱼者所戴帽子的类型是否对钓鱼有影响,等等。看来好像戴某些类型的帽子时鱼儿愿吃钓,而戴其他类型时却不愿吃。我的一位最精于钓道的客人写了一整本论用蝇饵钓鱼的书,他对帽子和颜色特别看重。

“我觉得我不应戴那顶帽子,老兄,”他说,“对这样的天气来说它太黑了。”

“我上个月整整戴了它一个月。”我说。

“也许你可以,老兄,不过那时候是八月。现在都九月份了,我可不愿戴一顶黑帽子,那条蓝领带颜色也太深了,老兄。”

我知道那其实没什么问题。我一如既往地戴起了那顶帽子。我们度过了一个很痛快的下午,我们一条鱼也没钓到。

我承认,由于我的鱼塘里没鱼,有时安排起来真需要点手腕。来客有时会变得有点不安。于是我对他说:“你的挥钓技术棒极了,没说的!”他听了之后大为高兴,一门心思地想着把钓越抛越远,以致于把鱼全给忘了。或者我会把他带至塘的上端,致使他把钓线挂在芦苇丛中——那也有可能是鱼吃钓。假如他还是骚动不安,我会突然说:“嘘!那不是鱼在跳吗?”这话儿能使任何一个真正的钓鱼者立即安静下来。“你站在船头,”我悄悄地说,“我轻轻划到那边去。”悄悄话果然起作用。就算塘里有那么一条鱼,我们离那条可能听见我们说话的鳟鱼也还有一百码远。但那没什么区别。我带去钓鱼的那些个爷儿们,有些在离塘一英里以外的地方就开始悄悄说话了,而且回家的路上也把声音压得低低的。

你知道,青蛙在跳也好,钓线挂在芦苇里也好,几乎被钓出水面的是一块泡涨的烂木也好,对这些他们终究是一本糊涂账的——我的客人们根本不明真相——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钓住什么还是什么都没有。诚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认为他们的确把鱼钓住了,他们会大谈特谈所谓“我弄丢的那条大鱼”。——在事后的回顾中,这一话题足以令任何一个钓鱼者感慨万千。“你还记得我去年夏天在你的鱼塘那儿弄丢的那条大鳟鱼吗?”几个月之后有一个伙计在我们城里的俱乐部对我说。

“当然记得。”我说。

“你后来把它钓上来了吗?”

“没有,根本钓不上来。”我回答道。实话实说,我确信我就是钓到死也钓不上来,他或任何其他人也同样如此。

然而那种错觉却相当令人惬意。再说你也不能说 ,说不定塘里真有鳟鱼哩。为什么不呢?无论怎么说,凭什么塘里不该有一条鳟鱼呢?你有那么好的一个塘,那里面应该有鳟鱼!

无论什么时候,凡是见到那个水塘的新客人,都会为它着迷。“多好的塘啊,钓鳟鱼太棒了!”他欢叫道。

“是吗?”我回答道。

“你这么好的一个塘,有鳟鱼毫不奇怪。”

“是毫不奇怪。”

“我想你根本用不着往里面放鱼吧?”

“放鱼!”这种想法真可笑!竟把鱼往塘里放!哼,我猜用不着。

说到钓鱼的众多妙趣,最令人开心和着迷的事之一便是禁期钓鱼——在渔季刚结束的那一两天去钓鱼。任何一个钓鱼者都知道,随着渔季的渐渐消逝,自己心中的懊悔是愈演愈烈——令人追怀的渔季,它被晚秋的辉煌吞没了,随秋天一起消逝了。假如刚好在这时候有客人来访,那么我会说:“我知道渔季过去了,但我想你大概还是乐意上那儿去看看鱼塘的吧。”他没法抗拒那种诱惑。一旦他进入那座钓塔并喝了那么几小口酒(“小心啦,别多喝,哇!哇!”),他也就横下心来,觉得挥上一两次钓也实在无妨。

“我想渔猎检查官从不来找你的麻烦吧?”他回道。

“噢,不,”我回答说,“他们从没想过要来麻烦我!”说完我们就会钓上它一个下午。

“我真高兴,”客人 说,“它们没有吃饵。反正我们同样享受到了乐趣,就跟它们吃了饵似的。”

就这样——幻觉而已!人生与这多相似啊。重要的是对事物的那种意念,而不是现实的结果。你去钓鱼并不一定非要钓到不可,这和打松鸡一定要打到,或采*金一定要采到可大不一样……需要的只是那种幻觉或者期待。

现在我要回城去,回我的俱乐部去了,在那里我们整个冬季都会“钓”将下去,钓起那些大大的鱼,但弄丢那些更大的,一竿下去钓上来两条鳟鱼——一竿三条!——而对我来说,在这一切后面,对我的鱼塘的回忆正在纷纷坠落下的秋叶下越变越黑……不过,至少这一切已给了我的朋友们无限的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zp/226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