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列为三文鱼,引发了争论。
上海市消保委昨天召开了“消费听证会”,召集多方公开讨论此事。上海市人大代表、消保委委员、消费者代表、专家、行业代表以及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等各方就对“三文鱼”定义之争展开讨论。
听证会也将虹鳟是不是三文鱼争论升级到了2.0版。
专家争议此鱼非彼鱼?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主任陈舜胜教授认为:
他的特征就是海里长大的,经过海淡水洄游的,还有肉是红颜色的冷水性鱼类。现在大家争议的节点就是三文鱼的名称,欧洲引进的时候其实是狭义的,当时是对着大西洋鲑这条鱼,来命名,这叫三文鱼。而不是把所有英文的Salmon都叫三文鱼
《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理事郑维中则表示:
既然是一个俗称,俗称我们当初也是认为名字不是我们自己来定的,俗名上你就非常难界定哪个对哪个不对。我们就是把现在市场上,在以三文鱼名义来销售的,包括大西洋鲑、虹鳟、和其他的鲑鳟类。其实都在市场上有人在用三文鱼的名称在卖,那么协会要规范这样一个市场。
在团体标准出台前,尽管市场上有不同种类的鱼都作为“三文鱼”在卖,但是消费者是否对此认可,市场上所有在卖的“三文鱼”都属于约定俗成的俗称呢?
从上海市消保委前期的调查来看,有83.6%的消费者认为将虹鳟归入三文鱼是指鹿为马。
随着听证会的讨论推进,参会的专家把争论的焦点推向:一旦团体标准将原本市面上种类繁多的鳟鱼、鲑鱼都定义为三文鱼,这对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都是一种侵犯。
李逵和李*的故事,我们听的很多了,但是这一次专家门也陷入争论——我们能否认一条虹鳟鱼的身份么?
那么,给这个“新三文鱼”贴个标签行不行呢?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方面表示,根据《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要求在商品标志“三文鱼”后,以括号的方式标注种名。
然而,与会的人士纷纷质疑这一方式的可操作性,多数消费者食用三文鱼的场景并非都能见到包装。
饭店的后厨自古以来一直是神秘的地方
在《挪威海产局针对三文鱼及虹鳟鱼事件说明》中明确指出,在挪威,虹鳟鱼和三文鱼是两个不同品种的鱼类。
根据挪威的相关规定,虹鳟鱼和三文鱼的名称和商品标签都必须严格区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鱼,虹鳟鱼并不能被称为三文鱼。
目前为止,听证会上面对如此大的争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副秘书长陈丽纯表示,目前标准已经发布,他们暂时没有推迟和修改标准的决定。
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但是有必要要以身试法么?
老百姓毕竟不是专家,也不是鱼业从业者,怎么分辨对他们来说确实很难,而标准一天不能落实,那么对于卖家来说就有灰色地带可以牟利。
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和惠子进行过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这是一场关于思想的争辩。
但是,我想消费者不希望这场“三文鱼的听证会”陷入——虹鳟鱼跟三文鱼是”远亲还是近邻“的持久争论战中,而消费者跟事实真相越来越相背离,一头雾水则只会让投机者有机可趁。
写在 :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筑地仙境》。筑地是何许地也?它是距离东京只有一小段距离的地方,筑地市场在世界中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鱼市场。
在这部纪录片中,每天早上会有从世界各地海上捞起来的上万只鱼及海产类聚集在这个市场。大部分的观光客为了到筑地观看鲔鱼拍卖(喊价卖鱼)的情形早上5点就去市场。
这种开放的市场让普通人可以看食物到餐桌之前要经历些什么,也让人们从叫卖中看到了商业行为中最最重要的东西诚信感。
而我希望关于虹鳟究竟是什么东东的这场辩论可以早些给大众结论,以免未来某日,消费者和商家自己也争辩不清这鱼怎么吃。
附上鳟鱼与大西洋鲑的一些小小区分方法:
从纹理和颜色来看,三文鱼的脂肪含量高,肉色偏橙*、表面的白色花纹更白,线条较宽,且线条边缘比较模糊;而虹鳟鱼脂肪含量少,线条细而且边缘很硬,红白相间很明显。
从厚度来看,三文鱼鱼片一般可以切成0.7厘米至1厘米厚块,但虹鳟鱼因肉质较硬,则只能切薄片。
从光泽度来看,三文鱼光泽度更高,虹鳟鱼则暗淡无光。
从口感上,三文鱼入口结实饱满,鱼油丰盈,且富有弹性。烹饪制熟后的三文鱼,肉色呈粉红色,虹鳟鱼则颜色偏深。
作者:雨萧
编辑:杨燊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 财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