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奏展示大世界门外弹乐

■梅明蕾重奏之“小”,特指人员编制,这里明显是与交响(管弦)乐队相比。交响乐队动辄四五十人,合唱不算在内,百十多号人的超大乐队也见多不怪;各种重奏的组合则小得多,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等。日前几位相熟的留学欧美青年小提琴家回家省亲,照例会作“汇报”表演。各人独奏后,又特邀武汉爱乐大提琴演奏家加入,四人合作了贝多芬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初次合作,无论音准、节奏、轻重缓急,乃至配合的默契度,都说得过去,从中更可见弦乐四重奏这一音乐品种的魅力。说到重奏,首先要提弦乐四重奏,其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一般认为,弦乐四重奏产生于16世纪,后经数百年间音乐大师的努力深耕,终将其打造成重奏中的经典样式。海顿、贝多芬、勃拉姆斯、德沃夏克、巴托克等重量级作曲家,均留下了弦乐四重奏的传世之作。某种意义上,重奏或是对演奏者要求最高的音乐表演品种,它要求演奏者既要具备独奏家的精湛技术,更要有善于倾听、配合默契、为追求集体完美表现而有意隐去个性的意识和能力。这方面,有一个经典例子,就是由五位音乐大师合作的著名钢琴五重奏《鳟鱼》。钢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贝斯,五样乐器的演奏者分别为巴伦博依姆、帕尔曼、祖克曼、杜普蕾和梅塔,除后来成为著名指挥家的梅塔外,其余四位均为公认的世界级独奏家。独奏家最重要的信条之一,便是个性张扬,发出的声音具有高度辨识度。特别在演奏协奏曲时,独奏家仅凭一件乐器与整个交响乐队构成竞合关系,时而协同,时而抗争,形成巨大张力,若个性不彰,独奏岂不被大乐队全面碾压?这五位大师合作《鳟鱼》,恰似一众高手同心协力在波涛汹涌的海上驾驶一条小船,常态时五人精心配合,避免小船颠覆;关键时刻,不免凭借个人使出绝技,化险为夷或展示胜景。最糟糕的情况自然是每个人都不管小船行驶状况,只顾显摆技艺,突出自我,理想的状况则正好相反。事实上时至今日,仍有苛刻的乐迷对上述版本的《鳟鱼》挑三拣四,认为这些独奏家会不时技痒,无意间不恰当地突出了自我,影响了五重奏的整体效果。言外之意,也许个性太强的演奏家根本不适合重奏,还要继续修炼。不要以为重奏人员编制小而属于“轻体裁”。就作品内涵言,有些著名重奏作品的深度甚至在交响乐之上,哲学家阿多诺称其为“深奥且形而上学的德国音乐的典型”。贝多芬晚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就是这样的例子。据称年舒伯特临终五天前,他最后的愿望,是让一支四重奏乐队不间断地演奏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他最后评论其为“天作既出,再无超越”。此作所展示的世界之广阔、精神之深邃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这样一些重奏精品原来并非是让专业乐手在音乐厅里表演所用,而是供乐迷们在家娱乐。阿多诺曾言,在19世纪的维也纳,即便是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也有不少聚在一起的业余爱好者初次看谱便即兴演奏,他们一心一意地在音乐世界中畅游,娱乐的同时,也追求精神性。身为业余爱乐者,我也时常与朋友聚在一块演练四重奏,我对阿多诺所言深以为然。(作者:梅明蕾媒体人,爱乐者,读写驳杂。)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pz/784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