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虹鳟强行加入三文鱼家族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今天(8月21日)上海消保委请来各路专家就此事进行讨论。
据团队标准制定专家表示,他们并不想从法律层面定义三文鱼,但法律专家指出,在没有国家标准出台前,团体标准极有可能成为国标的参考。
大批吃货听到这个消息表示不愿买单。
上海市消保委8月20日公布的一份消费者问卷调查显示:
有83%的消费者认为将淡水养殖的虹鳟鱼归入三文鱼类是“指鹿为马”;
有74%的消费者担心企业会借此来误导消费者;
还有18%的消费者称,在分不清楚虹鳟鱼还是三文鱼的情况下,会放弃购买。
会、放、弃、购、买!
今天下午,消保委请来市人大代表、海洋专家、法律专家、还有制定三文鱼省食标准的专家团队(就是引发三文鱼大战的人)都叫到一起!
虹鳟鱼与“三文鱼”到底是什么关系?
国际美食领域里的“三文鱼”特指来自大西洋的一种名为“大西洋鲑”的鱼,主要产自北欧等地。然而,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这个刚成立的团体里,三文鱼和虹鳟鱼,它们变成了同一种鱼。
海洋食品专家陈舜盛介绍,三文鱼是约定的俗称,从历史角度来看,三文鱼都是指在海水里洄游的鲑鱼,淡水的鳟鱼压根就没进入过三文鱼的族谱。
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理事郑维中认为,三文鱼在中国包含了很多种类,从学术分类上把虹鳟加入三文鱼没毛病。
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理事郑维中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主任陈舜胜教授表示不赞同把虹鳟列入三文鱼。所谓“三文鱼”的特征是在海水中长大的鲑鱼。中国当初引进时候就是采取狭义定义,只将大西洋鲑命名为“三文鱼”,而且美国FDA也明确表示虹鳟在销售时不能标注“salmon”。
中国有大量虹鳟养殖厂家,养殖环境和寄生虫是不可控的。而不同养殖环境对鱼的质量会造成很大影响,如刀鱼中的湖刀、海刀之差,养殖环境不一样,则肉质、味道均不同。
如何看待消费者
对虹鳟鱼列入“三文鱼”的担忧?
虹鳟鱼和三文鱼,活着的时候,区别非常大,单凭虹鳟鱼身上那条显眼的彩虹带,就轻松可以把两者分开。但做成刺身之后,两者又很接近。包括口味,只要足够新鲜,放到桌上,一般人很难区别它们之间的差异。
团队标准制定专家认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三文鱼,都有寄生虫,只有煮熟了吃最安全。而价格高低不一,一些进口虹鳟价格很贵,进口海水三文鱼价格未必高。
法律专家江宪认为,不良商家利用了专家的科学精神,把便宜的虹鳟鱼当成高价的三文鱼卖,这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
法律专家江宪
中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张磊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建议吃深海鱼生,淡水鱼的寄生虫容易在人体寄生,造成慢性损伤。肝吸虫在人体内会存在20-25年,一般没有急性症状,很难发现,早期治疗比较容易,但一旦扩大领域,便会导致严重肝病。“肝吸虫对小孩危害更大,因为小孩肝脏幼嫩,可能会造成侏儒症贫血,并影响智力发育。”
团体标准是否可以定义商品?
根据《标准化法》,我国将标准分为五种类别,其中只有强制性国家标准为必须执行的标准。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为国家鼓励采用的推荐性标准,并不要求必须执行。而团体标准的强制性,仅是“供社会自愿采用”。
团队标准制定专家表示,他们并不想从法律层面定义三文鱼,但法律专家指出,在没有国家标准出台前,团体标准极有可能成为国标的参考。
上海市消保委唐健胜副秘书长认为,虽然团体标准里要求商家将来在使用时标明三文鱼的品种,但是普通消费者在购买食用时,不会带着指导标准去买鱼。消费者关心的是,吃到的东西是否安全,花钱买的三文鱼会不会吃亏?
中国水产品流通与加工协会表示,《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已发布,就已实施,目前暂无修改计划。
上海市消保委表示,此次公开讨论,不预设立场,没有定论。希望消费者从中获得更多信息,明白消费、用脚投票。同时也希望不断规范行业,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如何才能减少大众对三文鱼的误认, 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能是我们即将面对的。
对此,您怎么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