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子的百草园跟您分享的第篇读书记录。
(BBC纪录片《鸟的迁徙》片尾曲)
又一次在课本上见到《大雁归来》,颇感亲切。作者描摹的大雁是这样聪慧可爱的生灵,由不得人不去喜爱。
课文出自美国作家、“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汇辑一年内的重要事件、文献和统计资料,本来应该是乏味的;但在利奥波德笔下,竟变得如此优美、诗意乃至灵动。
在这种每年一度以食品换取光明,以冬季的温暖换取夏季的僻静的交易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一首有益无损的,从朦胧的天空洒落在三月的泥泞之上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是每年三月大雁归来时倒映在利奥波德眼眸中的美,也是他这部自然主义文学杰作的美。
沙乡,sandcountry,顾名思义,原是个贫瘠荒凉的地方。利奥波德出资买下了沙乡一块地方,孜孜不倦地观察记录,苦心孤诣地改善生态,满怀深情地写下诗行般的年鉴,同时也严肃切直地反思自省,慷慨淋漓地直陈弊病。
利奥波德做了大量工作,每年他和家人都要亲手栽种上千棵松树。 年(年),由于干旱,三个月里就死了95%。还有一年,兔子又毁掉了四分之三。此外,这些树还不断受到洪水和火灾的威胁。
生态,生态,今天我们说起这个词是多么寻常,而《沙乡年鉴》出版却远在年。在此前一年,利奥波德在扑救林火的途中离世,他不曾亲见自己倾注了一生心血的作品问世。随着年鉴的出版,威斯康星州的沙乡也渐渐被人们了解,利奥波德毕生探索追寻的“土地伦理”、“生态环保”终于上了热搜。
《沙乡年鉴》其实有三部分的内容, 部分是一月到十二月的物候记录,第二部分是随笔《这儿和那儿》,第三部分是结论,包含《保护主义美学》《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物》《荒野》和《土地的伦理》四篇论文。
我还是 读 部分。字里行间流淌着利奥波德对沙乡、对自然最真挚的热爱,他眼中这一带土地上、水域里,每一个生命都活泼泼的,都曾被友善的目光抚摩过,都曾折射出岁月和情怀的星辉。
不信,你读——二月,一棵老橡树因受了伤,要被锯下。年轮一层层地被锯开,如果一份年表被层层地揭开:
在冬季的一个清新的日子里,将一把刚锉光的锯子安到它的底下。从锯条旁喷撒出来的芬芳、细小的历史碎屑,逐渐在雪上,在每个跪在那里的伐木者的面前,堆积起来。我们觉得,这两堆锯末具有比木头更多的某种东西:它们是一个世纪的综合体的横切面。我们的锯子正沿着它走过的路,一下又一下,十年又十年地,锯入一份终生年表之中,这份年表是用这棵好橡树的具有同一圆心的年轮所组成的。
到了四月,春潮来了:
一块旧木板的自传,是一种在大学校园里还未曾讲到的文献,而任何一个河边的农场,都是一把锤子或锯子可以随意阅读的图书馆。春潮来了,总会有新书增添进来。
也有悲情的回溯,沉痛的控诉,文字间尽是苦涩,比如五月间忆起过往:
在二十世纪初,有一个时期,威斯康星的农场几乎失去了他们的时间概念:五月的牧场是在宁静中变绿的,八月的夜晚也没有带来那预告着秋天就要到来的婉转啼叫。万能的黑火药,加上维多利亚时代之后宴席上的鹬肉吐司的魅力,曾经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七月,想起罗盘花的匿迹,仍然怅惘不已:
当 一头美洲野牛离开威斯康星时,几乎没人悲伤,因此,当 一棵罗盘花跟随着它到那人烟稀少的茂盛的草原去的时候,也几乎无人悲伤。
每一个日子都值得铭记,每一寸特别的时光,都要极力去珍藏,六月,钓一头鳟鱼的那个清晨:
装满的不是我的鱼篓,而是我的记忆。像那些白喉带鹀,即使我全忘了,它们也总会再现,但是这个河汊上的早晨将不会再有。
八月的沙乡,如画卷般曼妙:
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在太阳刚刚冲散了破晓时分的晨雾时,来访问这片沙洲。这时画家正在调制它的颜色,并把它们和露珠一起喷洒出去。荸荠草甸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刻都要绿,现在上面正闪烁着蓝色的狗面花、粉红色的假龙头花和乳白色的慈姑。这儿或那儿还不时有一株红花山梗菜把它的红色嫩枝伸入空中。在沙洲的顶端,紫色的铁鸠菊和淡粉色的泽兰,正趾高气扬地靠着柳林的围墙站着。而且,尽管你来得非常安静和恭顺,就如同你要到任何一个美景只能一现的地方一样,你还是可能会惊动一只狐红色的鹿,它正站在使它赏心悦目的花园里没膝高的花草之中。
到了九月,色彩沉淀,更有一番韵致:
我们为这支几乎就在我们的门口台阶上唱出的清晨赞歌而骄傲。而且,不知怎么地,在秋色中,那些松树上的发蓝的针叶,从那时起,就变得更蓝了;甚至那些松树下由悬钩子铺成的红地毯,也变得更红了。
随笔中,印象最深的是《像山那样思考》,以前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见到过。
我们习惯了用人类的思维去审视思考,追求利益 化,而最伟大的导师,其实在野性的自然中,它自有一种绝妙精密的平衡,不需要我们插手干预。——
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这个世界的启示在野性中。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这个痛至心灵的发现,有着此前错误认知带来的极大代价。
《关于一座鸽子的纪念碑》,作者深切哀悼那曾经酝酿和产生着生命力的生物学风暴的消失,让人几乎可感同身受。
在结论中,最为人知的是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当他终于认识到生命与死亡、发展和停滞上的神圣时,一种高尚的态度自然形成,这一篇中充满了对土地的谦恭甚至敬畏:
如果在我们理智的着重点上,在忠诚感以及信心上,缺乏一个来自内部的变化,那么在伦理上就永远不会出现重大的变化。
拿这一条标准对照,目前确实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到位。
在跟随作者思绪的过程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都成了有着丰富生命力的元素,也具有了深刻的内涵。
有朝一日,待我们都愿意,也都能够像山一样思考时,地球这个家园,会更值得眷恋吧。
爱自然·爱生命同类书籍链接:
所罗门王的指环
荒石园里的绝唱
但愿春天不再寂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