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日式餐厅如雨后春笋,开遍大中小城市的大街小巷、超市商场,这些店铺的装修风格大同小异,打出的宣传口号也多是“食材新鲜”“高端原料”等,与此相对应的是不便宜的价格。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日料店的口碑与其数量却非同步上涨,有的店铺在食材方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有的店铺虚标食材成本。
人均消费高达千元的日式餐厅,显然消费标准不算低。但价格贵并不代表物有所值。很多消费者要么被日式的装修风格和服务方式所吸引,要么是被“食材新鲜”“高端原料”等宣传口号所打动,进而到日式餐厅去消费。但从相关媒体报道来看,某些日式餐厅的表象之下暗藏着不少见不得人的丑陋,消费者一旦看见食材等真相,未必愿意去消费。
比如说,号称“上海第一网红”的日料火锅自助餐“一绪寿喜烧”苏州龙湖天街加盟店,去年被曝食材以次充好,比目鱼充当鳕鱼,廉价牛肉冒充澳洲和牛,廉价鸭肝当作进口鹅肝,客人吃剩的刺身回收后继续使用,最后被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再比如,南方某城市仙隐小鹿日料店,执法人员“回头看”时再次发现存在不少食品安全及卫生问题。
上述报道,主要曝出日式餐厅食材以次充好的问题。有消费者表示,蓝鳍金枪鱼刺身颜色发黑,口感不对,明显是放久了要变质;青边鲍鱼配人参,鲍鱼是普通的10元1只的小鲍,也看不见人参。有海鲜批发商透露,不良商家会用虹鳟鱼冒充三文鱼。当食材以次充好,不仅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而且某些作假行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令人忧虑。
那么,该如何防范日式餐厅以次充好侵害消费者权益呢?显而易见,加强监督监管是唯一的选择。在具体操作方面,真正推行明厨亮灶是防范这种餐厅造假的有效手段。因为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只有让后厨不留死角暴露在阳光下,才可能避免暗箱操作。虽然现在不少餐厅已经实现明厨亮灶,但是,从消费者到监管者并不能完全看到后厨操作。
同时,应当鼓励两种举报。一方面,应该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所发现的问题。虽然日料比较特殊,食材问题普通消费者不易发现,但经常食用日本料理的食客,还是能发现某些问题的。问题在于,发现问题后是容忍还是举报?另一方面,应当鼓励了解内幕的“吹哨人”积极举报食材作弊,如日式餐厅打工人、食材供应商等,都应该成为黑幕检举者。
此外,执法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从过去情况看,一些地方执法部门无论是突击检查还是“回头看”,现场均发现不少问题。可以说,对日式餐厅明查暗访频率越高,让经营者防不胜防,对发现的问题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严肃处置,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使其他经营者不敢再胡来。坦率说,对这类餐厅应重点监管。
如果说鼓励“吹哨人”积极检举以次充好等违规侵权问题属于“内治”,而消费者与监管者由外而内进行监督监管则属于“外治”,只有形成“内外共治”局面,才能极大压缩这类餐厅违规操作的空间。其实不止是日式餐厅,其他类型的中高档餐厅也要“内外共治”。消费者权益是否有保障,各种餐厅经营是否规范,主要取决于“内外共治”。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您订阅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