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乡年鉴自然文学之典范,土地伦理学开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31119/4293352.html

(一)

本书作者是被誉为“生态伦理学之父”的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是文中提到的农场所在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我们呈现出一副美好的自然图景。

生活在钢筋水泥构成的现代都市之中,人们对自然虽心生向往,却很难真正融入到自然中去,更难言用心去体会它的奥妙与伟大,旅游的匆匆一瞥,留在脑海中的只是一种图片式的印象,一抹蓝天白云,抑或是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欣赏游玩过后,又回到都市之中,那一片祥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旅人之间,也只是一面之缘,仅此而已。

而利奥波德不一样,他把自己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在那里生活、工作研究、展开各种兴趣活动。四季变换,气候冷暖,植物生长,动物觅食,他都用心去观察和记录,真真切切地还原了大自然的美妙图景,看了作者的描述,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实在是过于浅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河流湖泊,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让人为之着迷,那里的世界原来如此美好,不可思议!

(二)

全文采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从而使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变得亲切可感,诗意的语言似乎给我们苍白的生活某种暗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意趣盎然,万物充满灵性,实在是比人类社会祥和美好太多。

“长满刺柏的山麓丘陵是非常枯燥的,

可是当一群聒噪的蓝色冠蓝鸦出现后,

那些沉寂了上千年的古老山脉

就变得与往日不同了。

三月,玉米田无精打采,

可是当一只雁鸣叫着同它们打招呼,

这片沉闷的田地也变得快活起来。”

“如果大湖中只有一座小岛,

那么这座小岛是孤独的,

可是,当小船们经常去看望它时,

它就不再孤独了。”

“我知道有一幅画,它很容易消逝,而除了在这幅画上走过的鹿,几乎没有人见过它。创作这幅画的“画家”是一条河流,当河流开始作画时,只见它先在河滨沙子上,薄薄地刷上一条宽阔的淤泥缎带,然后等着这条缎带在阳光下变干,接下来借助鹿、苍鹭、双领鸻、浣熊和龟的足迹为它镶上花边。到了这个阶段,你根本猜不出它下一步要画什么。”

(三)

作者的初衷是让人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但是他的呼告却是不着痕迹的,温情的笔调给予读者充分的情感启发,从而唤起人们内心对自然界的善意,进而把这份善意化为善行!

比如作者写钓鱼,那全身心投入,小心翼翼的样子,和钓到鱼之后的万分欣喜之情,让人手痒心痒,生活的乐趣和美好不言而喻,而像钓鱼这种事情,我们皆可为之!但是,对比过去这些年的发展来看,原来的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再看看现在的大江大河,断流、污染现象严重,生态环境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令人惋惜,生态保护刻不容缓!

“我完全忘记了行走六百里路的辛苦,忘记了天气的炎热,忘记了咬人的蚊子,忘记了难看的圆鳍雅罗鱼,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鳟鱼咬住鱼饵。当鱼竿下沉时,我确定鳟鱼上钩了,于是扬起鱼竿,一条肥大的鳟鱼就躺在我的鱼篓里了,在我的眼前活蹦乱跳地翻滚着。”

除了热爱之心,这一切又得归功于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如果说写实画作的 境界是让人如临其境,那么作者的文笔也确实有如此的魅力,特别是对沙乡一年四季的景物描写。比如开篇写到冰消雪融,臭鼬出洞,一边读,脑海里就会产生清晰的画面,仿佛正在观看一部大自然的纪录片。

“每年,仲冬过后,暴风雪就会逐渐停息。仿佛在一夜之间,那滴滴答答的水滴声,便在大地响起了,那是积雪在悄悄地融化!积雪融化的滴水声,仿佛是铜铃,清脆悦耳。睡梦中的动物听见了滴水声,美梦更香甜了;冬眠的动物听见了滴水声,也在蠢蠢欲动了。缩在深洞里冬眠的臭鼬,痛痛快快地伸了个懒腰,拖着肥大的大肚子,迫不及待地跑到湿润的大地上,欢快地到处走动。”

而且不止于此,很多句段值得细细品味,如果你有不错的悟性,从中也能体会到一些人生哲学,解开那些潜藏在你心头已久的困惑。试举几例:

“我把鱼竿和鱼线放在阳光下晾干,然后美滋滋地坐在岩石上,看着鱼篓里的两条鳟鱼陷入了沉思。人类不是也跟鳟鱼一样吗?随时渴望着抓住眼前的好东西,就像鳟鱼想抓住眼前的鱼饵一样。可是,当我们发现鱼饵中其实暗藏着鱼钩时,又开始懊恼后悔。即使是这样,我依然认为冲动还是有一定优点的。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小心谨慎,那肯定非常没意思。”

“嗜好既不是一种应当被追求的目标,也不需要理性的认可。对于嗜好来说,只要想做就足够了。”

“不懂得享受空闲的人是无知的,

哪怕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学位;

懂得享受空闲的人则是极具涵养的,

虽然他可能未曾踏进过校门。”

“当我们谈及“奋斗”时,我们知道,我们需要的力量必须源自内心。外在的力量无法为一个人的奋斗提供足够的支撑。”

(四)

作者笔下的自然界实在是太美了,而人们所谓的美呢,其实是对美的感知,源于个体内心丰富的体验,四季变换自然界会有什么不同?恐怕只有怀着一颗热爱之心的人,才能觉察到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那我们生活的这个空间呢?我们真的了解它吗?换句话说,我们真的热爱我们的生活吗?

土地作为生态的一个基本元素,它的价值在工业化社会出现之后,就变得无足轻重起来,人们对土地的感知远不如农业社会真切。人们对于价值的理解,总是后知后觉,土地、自然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生活必需品,比如粮食和蔬菜,还有它的社会价值,美学价值,而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从认识上彻底改变,树立大自然观,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动物、植物都是!

这也是作者想传达给人类的思想,即树立“大地共同体”的理念,他的土地伦理学思想拓展了伦理学的边界,对人们重新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正如同人们已经觉醒和认识到,不能拿单一的经济指标衡量幸福一样,生态环境也是如此,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价值观,终究会酿成苦果。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另有同名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gx/409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