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羊峡水库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虹鳟鱼宝库”,连同下游的拉西瓦、李家峡、公伯峡等多个水库,组成了*河上游 良的冷水资源库。
虹鳟
早在年,*河上游冷水区的虹鳟产量就已达到1.38万吨,占到了全国鲑鳟鱼总产量的30%,青海省也一举成为国内 的鲑鳟鱼产地。
青海省于年首次引入虹鳟,在年联合国援助青海渔业开发计划中,虹鳟养殖更是被列为了重点项目。经过30多年的发展,虹鳟已成为龙羊峡水库的一张“ ”,特色优势显著。那么,龙羊峡水库及周边水产企业为何要“吃定”虹鳟鱼呢?
首先是资源优势显著。
龙羊峡水库是*河流域 的深水水库,水域面积平方公里, 蓄水量亿m3,堪称*河的一个“高位水缸”。更为难得的是,库区年平均水温为12℃,冬季不结冰,水质优良,溶氧充沛,非常适合虹鳟的生长,自然优势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其次,虹鳟鱼市场是一块“大蛋糕”,销路好,利润高。
虹鳟是太平洋鲑鱼的一种,体型神似三文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备受消费者欢迎。众所周知,三文鱼是国际市场出了名的“抢手货”,而虹鳟的卖相与之难分高下,尤其是国内市场,近年来是越做越大。
据统计,中国每年消费4万吨左右的虹鳟,养殖成本一斤不到20元,市场价格却能卖到40~60元左右,利润颇高。如果再加上海外的水产市场,虹鳟无疑是业内令人垂涎的“肥肉”。
以上两点结合,虹鳟在龙羊峡水库"出道"并声名大噪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虹鳟的热度和定位虽不及三文鱼,但养起来也并不容易。国内养虹鳟的方法高度统一,几乎全是网箱养殖,一个网箱内的放养数量不能过多,否则过多的饲料就很容易污染水质。在这当中,氮源和磷源是 威胁,二者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为了解决饲料污染问题,年6月,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和丹麦 的饲料生产商BioMar(拜欧玛)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
根据双方协议,BioMar将提供高性能的虹鳟饲料,消化率高,可将养殖排放的废物减少一半,这对控制氮、磷排放至关重要。有了挪威饲料企业的把关,库区的 的污染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在国人印象中,挪威一直和“三文鱼”绑定在一起,如今挪威企业提供的却是虹鳟专用饲料,这真的靠谱吗?
事实上,挪威企业把三文鱼打造成海水鱼的“代表作”,这是80年代之后才有的事。在此之前,挪威渔民最早饲养的是虹鳟,而不是三文鱼。
时间回到年,挪威海产界的先驱者卡斯滕·维克和奥拉夫·维克率先利用网箱养殖虹鳟,后来偶然发现虹鳟能适应海水环境,于是便将网箱转入海水中,扩大了养殖产量。
在70年代之前,虹鳟一直都是挪威养殖户 的品种,其产量要远高于三文鱼,在海水鱼中占比高达80%以上。当时的三文鱼只是小众品种,养的人很少,直到60年代末才开始发生转折。
年,挪威渔民在拉克萨维卡海域尝试性地投放了尾三文鱼幼苗,这是世界上 个三文鱼的养殖渔场。万万没想到,“试水”的三文鱼大获成功,肉质更佳,味道明显比虹鳟更好,随即成为市场上的爆款。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养殖虹鳟,继而转型三文鱼的养殖。从此,三文鱼产量急剧攀升,并于年正式取代虹鳟,成为了挪威的“海产一哥”。
到了年,三文鱼在挪威市场一骑绝尘,在海水鱼总产量中占比高达96.95%,创下了历史 纪录。时至今日,三文鱼依然保持着93%以上的养殖占有量,垄断地位已经难以撼动。
挪威三文鱼
而在饲料研发方面,虹鳟和三文鱼一脉相承,老牌饲料企业在生产工艺、营养配方等方面早已是轻车熟路,在世界上处于 水平。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实力研发出同一水平的高端饲料,要想把鲑鳟鱼产业“蛋糕”做大,还真离不开挪威企业的助力。
饲料污染的问题找到了门路,但新的问题又开始出现。近年来,从龙羊峡库区逃逸的“漏网之鱼”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