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面积70%被海洋覆盖,居然不是被海鲜覆盖,这多遗憾啊。
大部分海鲜都集中在陆地周围的大陆架海域。(什么是大陆架点这里)
大陆架海水浅,集中了陆地江河的大量营养物质,用7%的面积吸引了90%海鲜。
也不是所有大陆架都有鱼,澳大利亚这么漫长的海岸线,海鲜却少得可怜,是一个纯纯的海鲜进口国。
太平洋西北海域是海鲜最多的地方,每年渔获量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
总体来说,寒冷海域容易形成渔场。
虽然温暖海域鱼种类多,但寒海鱼类生活环境简单,容易大量繁殖,形成群体。
北半球的大渔场都在北纬40度以北。
美国捕鱼量的一半是阿拉斯加提供的,各地都能买到阿拉斯加的海产品。
还有一个影响海鲜活动的重要因素就是洋流。
一般冷暖流交汇的海域,营养物质会发生搅动,容易形成大渔场。
比如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的地方形成世界第一大渔场——北海道渔场。
因为北海道丰富的渔产,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卖鱼就跟咱卖猪肉一样。
古代日本人压根儿就不吃四条腿的动物。
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送了欧洲一个北海渔场。
北海渔场历史悠久,被沿岸国家英国、挪威、丹麦、法国啥的瓜分了几百年了。
挪威一个国家年捕鱼量就占世界9%,还是世界最大的三文鱼出口国。
挪威名菜叫苏打鱼,是一种腌制的三文鱼。
听说挪威人还吃鳟鱼舌头和鲽鱼脑浆这种复杂食材,真是没想到。
在风、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洋流从深层向表层上升流动的水域也会形成鱼群聚集的重要渔场。
面积不大的秘鲁渔场曾经是世界上渔获量最高的渔场。
秘鲁渔场盛产鳀鱼,鳀鱼是一种小型鱼类,可以用来制作鱼粉(用作饲料),中国80%的鱼粉都是秘鲁进口。
秘鲁国菜叫塞维奇,是一种用柠檬汁腌制的鱼肉和海贝。
同样是上升流,本格拉寒流给纳米比亚附近海域带来鱼群。
守着这么大渔场,纳米比亚人对于海鲜的兴趣不大,日常饮食以肉食为主,大部分海鲜都出口了。
哎,遇到这种不会吃的民族,真给中国人急死了。
因为人类无节制的捕捞,生生把好几个渔场给吃没了。
想当年,北美的纽芬兰渔场鳕鱼多到可以踩着鱼上岸,鳕鱼供养了整个欧洲。
现在,从商业角度来说,鳕鱼已经灭绝了,欧洲人只能有什么吃什么了。
大*鱼曾经是中国第一大海产,据说每年鱼汛海面都会发出咕咕叫声。
才用了几十年,中国同胞们就以惊人的战斗力把大*鱼吃灭绝了。
说多了有点伤感,希望未来的未来,皮皮虾帝王蟹,我为你漂洋过海,不要对白变成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