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音乐故事第一课时学唱歌曲《鳟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唱歌曲《鳟鱼》,能够从歌词、旋律中感悟人世间的单纯、善良与欺诈、邪恶并存的事实,明白正义必须与邪恶进行斗争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2通过聆听、感受、对比、探究等方法,使学生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舒伯特、格里格的简要生平及其主要代表作品;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鳟鱼》。
2、了解音乐故事,感受歌曲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学法指导:情景体验法、律动教学法、音乐欣赏法等
教学过程:
1、聆听歌曲《鳟鱼》(完整版)。教师提问:
(1)这首歌曲分为几个乐段?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2、教师总结:
(1)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歌词描写狡猾的渔夫搅浑了河水,使小鳟鱼迷失了方向而受骗上当的故事。作者用渔夫代表当时的统治者,用小鳟鱼比作群众,表达了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2)钢琴伴奏塑造了什么形象?
3、简介舒伯特
(1)教师或学生简介舒伯特及其代表作品。
(2)教师补充
4、音程练习:
(1)用“搭桥构唱”的方法练习带有变化音“﹟4”的音程。
1﹟4→15﹟45→1﹟45
(2)用柯尔文手势练习减五度音程。
4→2→7→47
5、发声练习
1=F2/4
5∣∣∣5.∣5.∣
Lululululululululululululu
(1)教师提出练声要求:积极的歌唱态度,打开口腔,声音圆润。
(2)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做发声练习。
6、学唱歌曲
(1)学生随琴跟唱歌谱。教师应提示学生注意“﹟4∣5”和“∣1.”的音准。
(2)学生市场歌谱。
(3)学生填词演唱。教师提出要求:注意歌唱时的咬字,音色圆润。
(4)教师伴奏,学生以稍慢的速度演唱歌曲。
(5)教师提问:
①两段歌词在演唱时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②哪些音乐要素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6)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①第一段情绪活泼欢快,第二段在情绪上略显不安,表达了一种伤感和惆怅的情绪。
②力度和音色的变化造成了前后两段情绪上的对比。
(7)教师启发学生表现歌曲
①教师提问:前后两段在力度和音色上怎样设计?
②教师补充:两种不同的情绪和力度表现,使人感受到鳟鱼命运的戏剧性。
(8)学生尝试用不同的力度、音色、情绪演唱歌曲。
(9)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并相互评价。
7、欣赏童声合唱《鳟鱼》
教师提问:同样一首歌曲,它们在表现手段上有什么不同?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课堂总结:
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及知识要点,教师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