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引育留促进科技人才队伍成长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燕茹

千*易得,一将难求。

对于甘肃来说,每一个科技人才都是一匹“千里马”。《甘肃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指出,要突出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造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培育壮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人才和创新团队等各类人才队伍。

“十三五”以来,甘肃省人才合作交流从全面参与到深度融入,引才引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先后出台《甘肃省建设丝绸之路“科技走廊”工作方案》《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技术制高点实施方案》和《甘肃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实施意见》,在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人才引育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省属科研院所作为地方科技创新的生力*,是地方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骨干力量。甘肃省科技厅积极落实省委“四强”行动部署,就强科技行动迅速作出安排,对抓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类省属科研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激发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潜能,为科技人才在甘肃的成长厚植沃土。

拓宽渠道“引”

人才引进难,一直是困扰甘肃发展的难题。

近两年,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难度加大,各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平台优势,积极采取措施,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保障。

“我院高层次人才比较紧缺,需要不断加大引才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院工作。”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人事处副处长葛强祖告诉记者。

“为解决引才难问题,我院立足实际、挖掘潜力,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不低于5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并以成本价提供一套公租房,以此吸引高层次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省农科院人事处处长马心科说。

中国海洋大学师生在省水产研究所虹大公司工作。

面对引才难问题,甘肃省水产研究所积极调整引才策略,不断拓宽引才渠道,多年来,建设了一支在国内业界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团队。

“虹鳟鱼养殖研究在甘肃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人才引进方面,我所积极发挥自然条件优势,以项目为主,为科研人员提供项目和平台保障。”甘肃省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娄忠玉说,我们拓宽了引才渠道,放宽了引才的专业限制,符合条件的相关专业人才都可以在该领域有所作为。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没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做后盾,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年来,我省不断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创新和丰富院士工作站人才培养模式,借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高端智库”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探索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用人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引进加大海外博士毕业生、青年博士后。

强化历练“育”

在为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同时,内部人才培养也同样重要。

近年来,我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比例;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加强卓越工程师和产业高端人才培养。

围绕重点业务发展,根据干部岗位特点和工作需求,甘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借势、借力、借智”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年以来,选派青年骨干,分批分次组织70余名干部赴国家层面的研究院所进行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

科技厅情报所人员赴白俄罗斯调研学习。

“培训不是走过场,不是搞形式,而是学习,更是锻炼。”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刘勇表示,目前,情报所各类培训学习交流已经基本覆盖全所人员,通过培训,开拓了所(院)干部职工的战略思维,提高了研究层次。

“为了让青年科技人才更好地投入科技工作,我们加大了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除了在项目上向青年人员倾斜外,所里还加强校企合作,为青年科技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娄忠玉说,人才不止要引进,还要输出,我们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学习交流,多措并举培养现有科技人才。

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管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趋于完善,人才素质持续提高,形成了一批稳定支撑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想方设法“留”

做好人才工作,基础是引进来,关键在留得住。

“为了让引进的科技人才留得住、安下心,我院设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专项,以稳定的经费支持他们创新创造,不断优化学科团队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特长,让他们有用武之地。”省农业科学院人事处副处长葛强祖告诉记者,我们努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用科技成果转化收入激励人才,让他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留人重在留心,留心才能留人。“要想留住人才,就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zp/5069.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