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分毫未减本土剧目挑大梁,密集亮

广州艺术季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受疫情影响,本届广州艺术季由本土院团“挑大梁”,上周,有儿童剧《小美人鱼》、话剧《浮生记》等多个本土项目集中亮相。虽然没有国外演出,也少了国内巡演剧目,但本届广州艺术季的精彩分毫未减,多个本土剧目演出前“票房售罄”,这与本土院团潜心深耕文艺创作、艺术精品不断呈现大有关系。

儿童剧《小美人鱼》、话剧《浮生记》都是本土原创

8月15日、16日晚,作为广州艺术季重点儿童剧目之一,由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制作出品的儿童剧《小美人鱼》在广东艺术剧院首演。该剧改编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巧妙运用“穿越”元素,让现实世界的孩子进入神奇的海底世界,并赋予这一经典童话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儿童剧《小美人鱼》

缤纷多彩的海底幻境、动人的故事、动听的歌曲……这一切,让现场观演的小朋友看到“入迷”。小女孩乐乐的妈妈告诉记者:“我家住在附近,有天晚上带孩子散步路过剧院,看到门口的海报孩子就不肯走了,她盯着海报看了很久。我于是果断买了票。 的儿童剧本来就不多,疫情期间更是稀缺,感谢《小美人鱼》陪孩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上周“登陆”广州艺术季的本土剧目,还有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排的《浮生记》,该剧于8月11日~16日在十三号剧院连续上演。《浮生记》首演于去年6月,时隔一年多再度上演依然吸引了很多剧迷,开演前就售罄。“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开票的时候上座率不能超过30%,剧场只有来个座位可售,比较稀缺。另外这部戏是广州艺术季的剧目,超低惠民票价全场统一88元,所以很快就没了。”十三号剧院相关人士如此表示。

话剧《浮生记》

惠民票价带来的依然是高端体验。这部风格唯美的作品在剧场里建构了一个“时空穿梭机”,邀请观众走进四个不同时代的风情轮转,看生命与爱情的起承转合……有观众表示:“故事虽平淡,但编排、舞美、演员加分太多,饰演戴兹的演员的独角戏尤其惊艳。”

上周末,鳟鱼歌剧团在广州大剧院上演《中国民族歌剧精粹音乐会》,歌舞晚会《与爱同行·我们在一起》在广州歌舞剧院岭南剧场上演,《启航》在广州杂技团 剧院上演……这些本土院团的精彩节目,为广州艺术季增加光彩。

特殊的广州艺术季,精彩分毫未减

广州艺术季,和往年很不一样。因为疫情的影响,国外演出尚未恢复,国内院团巡演受限,广州本土院团的剧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演出的精彩分毫不减。有业内人士表示,这在某种程度上,让观众有机会静心观照身边的院团、身边的艺术。

有不少本土院团借广州艺术季的“东风”开启疫后线下演出的复演序幕,比如,十三号剧院、广州歌舞剧院。

舞剧《醒·狮》

广州歌舞剧院因疫情停演6个月的舞剧《醒·狮》于7月25日、26日在广州大剧院正式复演。《醒·狮》以多年前的鸦片战争为故事背景,以三元里抗英起义为高潮爆发点,以今日之醒狮人回望先辈的姿态,开始对百年前的历史进行回溯。这部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作品,已在全国巡演多次。此次复演依然吸引了广州观众,演出前票房即告售罄。“《醒·狮》怎么可以这样棒!醒狮醒心醒神,特殊的时期,特别需要这么 的精神食粮。”有观众表示自己很喜欢看演出,但平时工作太忙,之前朋友就推荐了《醒·狮》,“在网上预习了片段,看现场果然是‘燃炸’的感觉。”

广州艺术季有40余台 剧目陆续登场。接下来,本土院团将继续精彩,比如,广州杂技团的杂技晚会《走进经典》,广州芭蕾舞团的《布兰诗歌》,广州粤剧院的《马福龙卖箭》《清水河畔》……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和广州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和广州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方面出新出彩。

粤剧《清水河畔》

出新出彩,本土院团潜心深耕文艺创作

本土原创剧目在广州艺术季大放光彩的背后,是本土院团潜心深耕文艺创作,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人才培养实现新发展,精品创作呈现新进步。

7月底召开的广州市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会议,对过去一年来广州文艺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与总结——电影《南哥》、舞剧《醒·狮》等多部作品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群星奖”等荣誉;杂技《升降软钢丝》荣获第41届法国“明日”国际马戏节比赛 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创作文艺战“疫”作品近万件……

杂技《肩上芭蕾》

8月14日传来 消息,广州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芭蕾舞剧《浩然铁*》入围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名单,将与另外7部入围作品争夺5个奖项。《浩然铁*》根据*庆云长篇传记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改编而成。

本土院团不懈创作,方式也相当灵活。周末上演的儿童剧《小美人鱼》是广东艺术剧院舞台艺术孵化基地孵化的第六部作品。基地由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运营,致力于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排练和演出。自开演以来场场爆满的话剧《战“疫”》即由该基地孵化。

据广东艺术剧院总经理彭成碧介绍,基地采用的是“项目制”艺术生产模式,“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吸引了全国各地数百名高素质专业演艺人员的参与,同时组建编、导、演和舞美等团队,进行艺术生产。这种模式既不需要养固定的团队,又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为文艺人才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新的形势下,本土院团探索新模式、打造新项目、创作新精品,努力做城市文化的传播者、文旅融合的探索者,大力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谢育芬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zp/355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