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国际三文鱼产业发展论坛在青海举行。会议公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由13家业内企业参与起草。《青海日报》8月11日报道:该标准基于科学分类和命名方式,明确规定三文鱼的定义,标准规定“三文鱼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
以上种种,总结起来就是: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三文鱼分会”这个刚成立的团体里,三文鱼和虹鳟鱼,它们变成了同一种鱼。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号称产出中国“三分之一的三文鱼”、实际则生产虹鳟鱼的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也参与了该标准制定。
记者走访了佛山的海产市场,
商家、医生、业内人士又是怎么看呢?
虹鳟再次被混为三文鱼
《团体标准》规定了生食三文鱼的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适用于以鲜、冻三文鱼为原料,经加工可直接食用的生食三文鱼产品,提出产品应标注原料鱼产地以及种名,并给出种名标志示例:三文鱼(大西洋鲑)、三文鱼(虹鳟)。
三文鱼定义一项,《团体标准》认为:
三文鱼(salmon)是鲑科鱼类的统称,包括大西洋鲑、虹鳟、银鲑、王鲑、红鲑、秋鲑、粉鲑等。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陈舜胜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鲑科鱼里包括大西洋鲑鱼、虹鳟,王鲑等,而消费者认知里的三文鱼就是大西洋鲑。但《团体标准》把三文鱼的定义扩展到鲑科鱼,定义扩大后“三文鱼这个名字就被偷换了”。
“虹鳟是淡水鱼,你叫它三文鱼,再加个定语,淡水三文鱼,我说就不妥当了。”陈舜胜说,虹鳟鱼和三文鱼并非同类鱼,虹鳟是淡水鱼,形态和太平洋鲑接近。两者有亲缘关系,但虹鳟鱼并不是三文鱼。“中国人对三文鱼的约定俗成的称呼,主要是大西洋鲑。”
陈舜胜认为,“三文鱼是一个俗称,不是一个学名。我们现在把标准突然之间扩大了。学名可以公布,但俗称的公布不是某一个人能公布的,要大众接受你以后才能公布。”
看到标准制定者名单,网友:三文鱼再见
该《团体标准》由一家非营利性社团组织——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以及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水殖有限公司、上海荷裕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共14家单位起草。
截图:《生食三文鱼》编制说明(报批稿)
对于这个由一个协会和13家企业制定的团体标准,网友炸锅了。
据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国家鼓励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
记者走访业内人士称两者价格差别大
今日,小强热线记者走访市内几个海产市场,不少店主说自己不是很认同这个行业标准,他们认为虹鳟鱼和三文鱼是两回事,虹鳟鱼与三文鱼在外形差别较大,但经过加工切片后,市民难以辨别。三文鱼吃起来有浓郁的油脂味,回甘。而且价格上相差近一倍。进口三文鱼批发价每斤在55元到元不等,而虹鳟鱼则是30元左右, 相差近3倍!
随访时,店主也出示了自己的进货单,表明自己货真价实是在卖大西洋鲑,而非虹鳟鱼。
焦点问题:淡水三文鱼能生吃吗?
虹鳟鱼究竟是不是三文鱼表面上是名分之争,但争论的背后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