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理分析是训练人们使用语词和语句清晰准确的一门学科,它是思考方法的一个重要部门,也可说是其基础。我们通常都以语言文字来表达思考,故此,如果用语不清不楚,就难以建立严格的思考,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误解。
我们可用以下一例说明语理分析的价值。在中国先秦时代,有位著名的辩论高手公孙龙,他以「白马非马」说名闻天下。一般人都会说「白马是马」,但他却独排众议,主张「白马非(不是)马」,并以为前说是错误的。
白马非马是一个著名的逻辑问题,最早出自《公孙龙子·白马论》: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话文的意思是:当我们说「马」时,什么颜色的马,如白马、*马、黑马等,都包含在内;然而,当我们说「白马」时,却只能包含白马而不能包含其他颜色的马。因此,他便主张与众不同的「白马非马」说。
公孙龙的这套诡辩看起来似乎无懈可击,在当时,他的辩论可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几乎没有人可以将他的观点驳倒。然而,今天稍有思考方法训练的人,略懂语理分析,就不难将他驳倒。
在日常语言中,「是」主要有二义:
包含于或即隶属的意义——「是」用来指一语词所指的事物包含在一类事物中,例如月亮是卫星、面包是食物等。等同的意义——表示两语词所指的事物等同,例如东京是日本的首都,三角形是有三条边的平面图形等。据此,与「是」相反的「非」或「不是」,也主要有二义——不包含及不等同的意义。
上述二义中,第一义而非第二义是一般人较多时候使用的,因为一语词所指的事物往往与别的语词所指的不相同。然而,当公孙龙说「白马非马」时,他却使用第二义。故此,他说「白马非马」,是说「白马」指的事物(白色的马)不等同「马」指的事物(所有颜色的马)。至于他否定别人说「白马是马」,这明显是诡辩,因为这是一般人更常使用的「是」的意义,是指「白马」包含于「马」中,这只是与公孙龙自己使用「是」的意义不同,而不是这样使用「是」是错误的。善于运用语理分析来思考,公孙龙「白马非马」这一类诡辩,就立即无所遁形。
相关文章:
按古希腊的定义,中国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不是诡辩术,而是辩证
既然白马非马,虹鳟鱼什么时候成“三文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