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里,祝大家中秋快乐。自从今夏自驾同江抚远,迷上了神秘的赫哲族历史文化,作为我国五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在佳木斯郊区的敖其镇里,就有一个原汁原味的赫哲村。近日出差佳木斯,开车去转转,目的地就是赫哲雪村。
赫哲雪村位于佳木斯郊区的敖其镇,占在面积5.7万平方米,共有赫哲族人口户,共人。村内开设了22家装饰别致的赫哲特色民宿,开发了农家粘豆包加工、糖葫芦制作、赫哲渔皮画手工艺制作等项目,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游玩之余可以品尝农家餐饮,体会赫哲特色风俗。
前文已经介绍了赫哲雪村,在准备离开时,发现村头还有个小小的广场。这个广场只有一块大型LED屏,一个平安钟亭和两组赫哲族风情雕塑,是不是看着有点空?其实在冬天的滑雪季里,这里会建设大型赫哲族特色雪雕浮雕作品,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一定要在冬天来一次。
虽然小广场有点空,但一角的赫哲族文化长廊却很精彩,不知道有没有人会驻足这里,仔细研读一番。这个文化长廊,揭开了赫哲族迷人而神秘的面纱。
过去,赫哲族人的服饰、被褥等用鱼、兽皮制作。“男以皮为帽,冬则貂帽狐裘。妇女帽如兜鹜,衣服多用鱼皮,而缘以色布,边缀铜铃”,说的就是当时赫哲族人的服饰状况。赫哲族人的兽皮服饰主要有:狍(鹿)皮大衣、狍(鹿)皮衣、裤,狍(鹿))皮被、褥,狍头皮帽子、手闷子、皮袜子等。
赫哲人的传统衣裤、鞋帽、被褥等绣有各种图案。衣领、衣襟、袖口、下摆、围裙、裤腿、帽耳、鞋面、烟荷包上有绣有云纹、几何纹和各种花朵、蝴蝶等。
赫哲人的饮食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小米是副食。赫哲人的饮食分生、熟两种。赫哲族常食拌菜生鱼,鱼被放血后,将剔下的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加适量的醋和盐。
在春、夏、秋,把活鱼和新鲜的鱼肉剔下,切成薄片,蘸醋、盐食用就叫“拉布特喀”;把新鲜鱼肉剔下,切成连在鱼皮上的薄片,用削尖的鲜柳条串上,放于旺火燎烧三四分熟,蘸醋、盐食用,就叫“达勒格切”;将去皮的冻鱼削成很薄的冻鱼片(类似于刨花),蘸醋、盐水和辣椒油食用,称之为“苏日阿克”。
文化长廊的展板上介绍了赫哲族几种鱼的特色吃法,很有意思。有塔拉哈、苏拉卡、塔拉卡(杀生鱼)、生鱼片和炒鱼毛。下面随便介绍几样,过过瘾吧。
杀生鱼(塔拉卡),是赫哲族最讲究吃的鱼,他们把杀生鱼当成本民族的上等菜。将刚从江中打上来的鲤鱼、鳟鱼从脊背部刨开,去头、去皮、剔骨,切成细丝,用好米醋浸泡,待鱼肉变白,加上盐、姜、葱和野辣椒等作料,再拌上土豆丝、菠菜、香菜、*瓜、豆芽等,拌匀即可。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味美异常。
塔拉哈,赫哲语的意思是烤生鱼。多以鲤鱼、草鱼为料。将鱼肉切成小指宽的条状,抹上细盐,再用鲜木棍把带着肉条的鱼皮串起来,放在篝火上翻动烤制。吃时,蘸上用米醋、细盐、辣椒油、味素调好的调料食用。
炒鱼毛。将各种鲜嫩的肥鱼切成鱼丝,再加白醋等作料炒成“它斯罕”(鱼毛)。炒鱼毛还便于贮存,将它放入坛中,存入地窖,随取随吃非常方便。
赫哲雪村小广场上的文化长廊,可能没有人会仔细观看。但这里的展示内容,对赫哲族渔猎文化、萨满文化、桦皮文化、鱼皮服饰文化和食鱼文化等,有着画龙点睛般的精彩介绍,不可错过。
待续,下文继续继续了解独特的赫哲族文化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