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青海天然农牧青海日报

北京湿疹医院地图 http://m.39.net/news/a_8589979.html

编者按

7月19日,青洽会·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高峰论坛在西宁举办。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夏都西宁,聚焦“净土青海·天然农牧”主题,探讨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出谋划策助发展,把脉问诊开良方。本报特将论坛演讲嘉宾的精彩观点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以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演讲嘉宾: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武

青海被誉为地球第三极无污染净土、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土地植被类型多样,草地面积大,农牧业资源丰富。日照充沛、光能潜力大,病虫害少、种质优良。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有利于养分积累,营养特征优势明显。

青海高原上蓝天白云、雪山草原的美景使得绿色农牧业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开展了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实施面积万亩(20万公顷)。冰川融水为绿洲农牧业和渔业提供圣洁水源,虹鳟鱼、金鳟鱼等冷水鱼品质优、无污染,走向国际市场。同时,青海农畜产品营养特性明显,健康价值高。比如农产品中的青稞、春油菜、马铃薯、枸杞等;畜产品中的牦牛肉、藏羊肉、冷水鱼等。

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资源独特,基础扎实。躬逢盛世,*中央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为唱响“生态青海、绿色农牧”提供最有力保障!

“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受到产地环境、品种、投入品、栽培、收储运加技术及产品分等分级与检测追溯等多环节影响,任一环节都会影响下一环节,只有把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生产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明确土、水、气等生产环境相关技术要求,制定产地环境技术标准,是青海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的基础。

产前,明确品种培优与筛选。目标品种是高产、优质、营养的源头,品种审定标准,要明确适于青海农畜品种。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种子标准,为青海农畜产品绿色有机生产从种子源头上提供保障。

产中,品质提升。要规范投入品,创新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广适宜青海地区的先进机具和机械化技术;推进智慧农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和运用,发展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推进高效种植养殖,提升营养品质与健康价值。

产后,制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系列标准、分等分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制定青稞、油菜籽、马铃薯等种植业农产品标准;制定牦牛肉、藏羊肉、虹鳟鱼等养殖业产品标准,彰显“青字号”品质内涵。

发挥企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拉动作用,提升农畜产品价值。打造龙头企业,推动产地与精深加工,搭建物联网电商平台,提升价值。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涉及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籽、枸杞、冷水鱼、马铃薯等特色产业,推进三产融合,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实施从源头种养殖、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质量监管。构建国标、行标、地标、企标、团标五位一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以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为抓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立足“生态青海、绿色农牧”,打造“青字号”农畜产品公用品牌。鼓励经营主体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以“叫得响”为目标,强化“青字号”品牌宣传推介。

要双轮驱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府出台落实有关发展农畜产品的相关*策措施,将区域品牌打造及管理的职能授权企业开展,指导并赋能企业开展区域公用品牌的相关市场行为。龙头企业承载*府职能,落实*府*策,开展区域品牌打造与管理的具体市场行为,在市场行为中,推动区域品牌发展。

增强品牌意识,强化品牌延伸,扩大规模效应,优化营销手段,规范品牌管理,建立品牌打造与脱贫致富联动机制。通过“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联合打造,擦亮“青字号”品牌,提升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推行全产业链标准化绿色生产,发挥大美青海生态地理资源优势,发掘青海农产品品质内涵与营养健康价值,擦亮“青字号”品牌,提升农畜产品价值,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青海打造成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高质量发展样板!

推进一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演讲嘉宾: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研究员陈建光

*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一产农林牧渔,二产农产品加工业,三产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服务业等等,融合发展才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有发展的新动能。

何为融合发展?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城市有乡村田园风光,乡村有城市现代设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大小的“工”字,城市是上横,乡村是下横,乡村产业是中间竖,农业与专用原料生产、 车间、原料车间与仓储物流(含冷链物流)、市场消费等上下游产业有机衔接,与营养健康、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和电子商务等农村产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7.3万家,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过23.2万亿元,特色产业品牌达10万余家,返乡下乡双创人员累计达到万人,年乡村休闲旅游营业收入达多亿元,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推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有其物质需要,即对于营养安全、美味健康、方便实惠、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追求;也有文化需要,即传承农耕文明、发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扬乡贤文化;还有生态需要,农业生产农产品,也生产生态产品。

推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最终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以工促农、工农互惠。

如何推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农业内外找融合,核心是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其中发展基础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关键是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发展重点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第二,城乡两头找融合,要提质增效发展,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创新驱动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绿色引领发展,由资源消耗向环境友好转变。第三,交叉重组找融合,实行多主体培育、多模式推进、多利益联结、多要素发力、多业态打造。第四,资源整合找融合,以绿色为导向、人民为中心、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创新为动力。第五,生产两端找融合,目标导向为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第六,跨界配置找融合,要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民房变客房。第七,农耕文化找融合,实现农耕文化为*、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新创意为径、古朴村落为形。第八,现代信息找融合,实现多元化、多样化、集聚化、现代化、规范化发展。

推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要做足“融、创、精、新、群、特”文章,关键是人才、动力是双创、重点是产业、出路是融合。 ,要出台一批产业*策,以落实*策为重点引导融合。第二,要打造一批园区基地,以创业创新为动力促进融合,*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双创,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实施一批项目,以产业发展为基础支撑融合。第四,整合一批案例,以树立典型为示范带动融合,包括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农村双创领域。第五,打造一批活动平台,以公共服务为手段推动融合,包括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策咨询、融资信息、科研开发、人才培养等内容。通过促进农村一 产业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产业兴旺有市值、生态宜居有颜值、乡风文明有气质、治理有效有机制、生活富裕有品质。

关于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弄畜产品输出地的思考

演讲嘉宾: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所副所长、研究员常瑞甫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立足新发展阶段,青海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选择。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十三五”时期,青海省推动农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13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建成全国 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规模 的牦牛藏羊生产基地,冬春季节蔬菜自给率上升到30%,创建了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引领,全面完成全国草地生态畜牧试验区建设任务,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比年减少40%和3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81.5%,农膜回收率90%,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超过98%,“两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个,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但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依然不高,基础设施薄、装备水平低、科技创新应用能力不强、人才不足、产业链条短,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要求十分迫切。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通过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进农牧业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经营方式转变,推进绿色布局,推广绿色模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通过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聚焦产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推进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全方位升级,促进一 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农畜产品供给质量和农牧民收入水平,让广大农牧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是青海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举措。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整体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把产自大美青海的牦牛肉、藏羊肉、青稞、枸杞、藜麦等优质农畜产品卖向全国、卖向世界,还要卖出好价钱,买回全国全球好吃的、好喝的,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的生产和输出,总体思路上,要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抓优势区、吃精品饭、做全产业链。实现生产绿色化、产业特色化、产品优质化、经营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全面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同样需要规划先行,必须把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规划的编制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干。在编制实施内容方面,需要深入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护好环境,夯实持续发展基础。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 优势和潜力在产地环境,如何保护好、利用好资源环境,永续利用、持续发展,是规划要研究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要加强农牧业资源环境保护,加强产地环境监测,科学确定生产规模,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进兽用抗菌药减量替代,加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二、如何做优种养,打造高水平供给体系。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基础在种养业,关键是在符合绿色有机标准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要优化种养结构,建设优势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升级设施装备,增强抗灾能力。

三、如何做精加工,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农畜产品加工业从种养业延伸而来,是构建农牧业产业链的核心,提升农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必须抓好农畜产品加工这个关键。统筹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实现“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就地就近转化增值。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畜产品产地初加工,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提高质量效益。引导龙头企业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

四、如何做活流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青海省在农畜产品流通方面是有基础的。要建设市场体系,实现大中型市场市州全覆盖、产地批发市场主产区全覆盖。提升流通服务,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服务设施,建立全省统一的农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物流专业服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化交易水平。

五、如何做强主体,提升现代经营水平。研究出台优惠*策,扶持家庭农牧场、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做优做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农牧业生产由家庭分散经营向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六、如何做亮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既要加强认证、更要强化监管,积极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七、如何做实支撑,塑造发展新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强化人才支撑,强化*策支撑。

八、谋划重点工程项目,脚踏实地干起来。围绕种养、加工、流通等领域,抓住科技创新、品种培育、绿色发展、绿色有机认证、标准化生产、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等环节,系统谋划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工程项目。重点工程项目要明确内容与规模、实施责任主体、实施地点、投资及资金来源。

(本报记者王玉娟潘玲整理摄影通讯员秦俞东)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mp1998.com/afhpz/4514.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2020029325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