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豪言
爱因斯坦曾说,对他而言,死亡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的音乐了。
对全球乐迷而言,疫情意味着在贝多芬诞辰周年的日子,大部分线下纪念活动不得不取消,而这种机会,半个世纪才有一次。
年前(年)的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数百个邦国中的波恩选侯国。
与莫扎特一样,在“狼爸”的严压苦逼之下,贝多芬成为神童,之后遍干诸侯,成为德奥贵族和文艺圈子中的网红。
当时,尽管艺术家也可有名有利,但因为生存发展主要靠贵族精英阶层的赞助,所以从骨子里,仍被视为智慧型的弄臣和仆从。
贝多芬在这个圈子里大获成功,却从未如鱼得水。
贝氏倔强而敏感,这使得他的音乐“英雄而浪漫”,是西方古典音乐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有“乐圣”之誉,“在他的符咒之下,没有一个音乐领域的真正灵*不是归于贝多芬。”
贝多芬的生平,不多说了。详见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前者为史料版,后者为演绎版。
连五线谱都不识的你豪哥,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就起自贝多芬。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首夺世界 ,当时在邻居家看电视。当女排姑娘们登上领奖台,奏完国歌后,又响起了一段背景音乐。
这段音乐洋溢着激情,以及发自心底的、真挚的快乐。尚是孩童的我觉得,只有它才配得上此情此景。并认定,不管是谁写的曲子,他都太牛了!
艺术家创作讲究灵感,他一定是在自己的“通神时刻”,与缪斯撞了个满怀,才谱出这段曲子。
后来知道,这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是他大众意义上最 的作品,没有之一。在西方文化史上地位至高,以至于现在成了欧盟的盟歌。
贝多芬是个开始。我从小喜欢听收音机。每到整点,就播放两首报时的外国乐曲,频率相当于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即使不是音乐爱好者,耳朵也都会被磨出茧子来。
时间一长,也就听出了与《欢乐颂》一样的庄严和优美,还有些忧郁,更加动人心魄。于是我又认定,这两位作曲家,也太牛了。
后来到莫斯科工作,曾在当地的国民经济展览馆练摊。这座建筑是苏联七大标杆建筑之一,每到中午12点,也会播放一段报时音乐。
一听之下,大为惊喜。它就是我在国内经常听的两首曲子之一。
后来知道,这首曲子是柴可夫斯基的《 钢琴协奏曲》 乐章。另一首也“产自”俄罗斯,是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第18变奏。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ClassicalArtists-音乐殿堂钢琴名曲集
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足以使我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感到温暖和安心。从那以后,我也就成为了古曲音乐爱好者,开始了附庸风雅的岁月。
我说附庸风雅,是真的。
一不识谱,二不弄琴。我喜欢一首曲子,只有一个土到家的标准:好听。
这样说来,贝多芬正是 。说实话,也尝试过马勒的交响乐,真听不动啊。
因此,我的encore单子数量不多,甚至适合孩子们听。
贝九(《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柴一《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 钢琴协奏曲》就不用说了,特别是前者之尾,后者之头。
还有: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之曲(Jupiter)、穆索尔斯基《基辅城门》之终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狂想曲》第18变奏、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舒伯特的《鳟鱼》、威廉退尔序曲等。
由于标准纯是好听和来劲儿,所以名单上不止有古典音乐。
中国音乐, 听《春节序曲》,其中的柔板部分好听得不得了,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智取威虎山》等。
各国国歌也很好听,除了我大天朝《义勇*进行曲》,还有美国《星条旗》,法国《马赛曲》,英国《天佑我王或我后》,特别说一下,德国《德意志之歌》来自古典音乐,选用的是海顿最动听的的弦乐四重奏。
美国人很爱国的样子,经常在大型体育比赛开幕式上,请各路歌星演唱国歌,而且全是清唱,的确震撼。
看过豪哥的单子,恐怕你的评价就一个字:杂。两个字:太杂。
管它呢。
人说诗无达诂,音乐更是如此。能打动你的,就是对的。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贝多芬。
跑步累时,一听就来神力;写稿难时,一听就来灵感,心情不好,一听就多云转睛……,就行了。
港真,能猜出把你豪哥听哭了的是哪一首曲子吗?
说出来别打我:是新闻联播片头曲。
时光倒转三十年。
上大学后 次放假回家。晚上七点进门,母亲正在包饺子,听见敲门声,手上沾着面,围着围裙迎出门来,父亲正看新闻联播,屋里飘出那段从小听到大的熟悉旋律,伴着面、馅、水、汤混合而成的氤氲气息,热腾腾扑面而来。
此前从未远离过家的你豪哥,不禁小泪轻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