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师操心着村子的消亡,我不知道他这样的操心有没有道理。春节期间,我在山里闲转,进了不少村子,接触了不少人。要我看,村子的消亡,跟娶上娶不上媳妇儿关系不大,用一位大爷的话说:等我们这茬子人走了,十年后,山里的村子自然就消亡了。
这话我深有感触,这几年在秦岭山里闲转,遇上了不少人与事,记录如下。
01被狗熊抓脸的老张穿越大寺是驴友最经典的穿越路线,途经大寺三组有个孤零零的老房子,一般驴友走到房子前就要停下来歇息,我歇息的时候就遇到了老张。
我不敢直视老张的脸,害怕自己的表情不礼貌,老张倒是无所谓,对初见惊讶的人语气淡淡地说:小时候被熊抓的。
在退耕还林的*策下,山里面的人早就搬迁下来的,大寺作为深山里的村子,几乎全部迁到山下,但是老张还是留在这里。他说自己的形象比较吓人,这个形象在山里就无所谓,还是不下山的好。
老张在这里采集山货为生,主要是香菇。他侧面的房子就是烘烤香菇的,地面上有转着圈的槽沟,里面拢着火,用草木灰的温度把香菇烘干。同行有经验的朋友说这个烘烤出来的香菇质量好,保鲜无异味。
在老张这里大家都会买一些,我不懂香菇价格,随便买一些,回来媳妇儿说价格也不贵,泡发后味道也不错。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不知道现在,老张还在不在那个山沟里的老房子那里卖他的香菇,反正大寺村早就成为了一个地名,作为村子的大寺已经消亡了好久。
02十寨沟的养蜂人十寨沟在涝峪里面,我写过文章说它比九寨沟多一寨,但是名气只限于像我这样爱胡浪的人中。那年春天我跟一个朋友到十寨沟玩,从山上下来的时候,看到路边几间房子旁的桃花,开得正灿烂,就停车观赏。
老王就在这间屋子里住着。但是看这房子不像是长期住人的,里面还有几口棺材,挺吓人的。老王却不以为然,棺材上还放着他的一些杂物。
他确实不是长期在这里住着,他说他的家在山上面,从这里要走一个多小时。他说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是我两个多小时的路程。
老王前段时候在城里做了一个小手术,医生让他至少休息两个月,他没有办法才借住在这个房子里,这个房子是村里的拆迁临时安置房。
老王操心着他在山上的老房子,尽管早就安排他搬迁,可他就是赖在山上不下来。“我上面还有几百斤玉米,几十箱蜂!”老王说起这个他很是自豪。
如果搬到山下,是有房子住,可是没有经济来源。老王靠他的蜂蜜,一年的生活费是足够的。在山上,“我就跟皇上一样,谁都管不上我,我就是老大!”
老王年近七十,看他的精神头,再活个十几年是没有问题的,可他要是走了,那个地方就没有人了。
03老碗沟里卖药酒的老李老李的家是老碗沟村往上的 一户,过了他家的房子,上面就没有人家了。
我们下山的时候在老李家门口歇息,看到他卖蜂蜜和五味子酒。就随便问问,价格都不算贵,他说也不敢卖的贵,每年卖的钱就算是油盐钱,钱多了也没有用。
老碗沟在太平峪里的三桥峪,远离主干道,沟道中有好几家鳟鱼馆,再上面一点还有几个农家乐,都是半年生意,过了秋天就没人了。
本来村子里的人都要搬迁到外面去,住在这里的几户人家,都是以养殖的名义、以经营农家乐的名义留下来的。
老李的儿子在山外住着。我问老李,你咋不住在山外呢?老李一听就摇头:山外面的路太难走了,我到余下街道买个东西,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的脚就疼。我觉得挺逗的:街道的马路平坦坦的,怎么会难走?老李说山里的路才好走,他上下沟道,几个小时都不会累。
这个倔老头,没有办法交流。
老李也六十多了,一个人住在这里,但是他说他的儿子打死也不会回来了。我过旁边菜地的时候,看到了他新箍的墓洞。
04南北沟走亲戚的老赵大爷我是大年初四带着老娘到山里散心,顺着辋川往葛牌镇走,没有上高速,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哪里哪里歇。
在南北沟隧道口看见一条水泥路,一个老头一个人背着个大袋子慢悠悠地往上走,看来上面还有一个村子,我们就停下车随他着走,一路搭着话。大爷姓赵,年轻的时候参与三线建设,在阳平关到安康的铁路上工作过。
大爷八十了,身子骨还健旺,说这里是南北沟村的南沟,村子里有个大石头,以前也叫大石沟村,有二十多户人家。他早上出门去了,家里通知有人要来,所以早早就往回返。
现在国家*策好,只要有人家的地方,就通水泥路。这条水泥路不到一公里,通到山上 的一户人家门口。路上的积雪是人工扫除的,干干净净的。
大爷说过年下了雪,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大家齐心协力都出动扫雪,没有哪户人家偷懒。村子里都是老人家,过年的时候年轻人都要回来,要是路上有积雪,车不好行走。
不一会儿就到村子里,地处深山的大石沟村,白雪覆盖着。这大过年的,也没有见到几个人。一户院子旁有一对老夫妇,听到我小外甥的嬉闹声就出来了。我给小外甥讲门上的对联,搭着话问老人村子里大过年的怎么没有年轻人。
大爷只是笑:儿子媳妇带着孙子年前回来,待了一天半,大年初一就走了,说是还要忙一些事情,今年钱不好挣。只有孙子闹着要玩雪,不想走。
大爷说你看这大过年的,村子里都没有年轻人了,过个十年,等我们这些老家伙走了,这个村子就没有了。
以前路没有修好,年轻人回家不容易;现在路修好了,回家确实方便,从西安开车回来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可是同样的,离开也容易的,以前到了正月十五才走,后来是初六七,这几年,都是初一初二就走了。
因为疫情,今年过年号召大家不聚集,走亲戚的人少了,外出闲转的人多了。我过年转了不少村子,山里的小村庄留下的还都是老人,年轻人只是回家转转,很少在家长时间的停留。村子里从五六十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有,就是缺少年轻人。等村子里这一辈老年人走了,山里的村子自然就消亡了。
▲文中人物为化名
图文作者
二笔先生
陕西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