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宗信指出,文学作为一种交流形式,体现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作者通过文本,向理想读者传递信息,而这样的交流同样需要遵循合作原则。但作者有时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生成与文本主题息息相关的会话含义。卡佛在小说中多次违反质量准则,格赖斯认为对质量准则的违反会出现反讽和隐喻。所以本节将从反讽和隐喻两方面探究小说主题。
一、反讽
反讽主要通过一个相互矛盾的命题来传达真正的意义。反讽的语用目的分为两类:1.对某些行为进行揭露或讽刺;2.创造幽默或放松的氛围。在《这么多的水》中,卡佛通过反讽揭露冷漠的人性。每年春天和夏初,他们都会在做客的亲友妨碍自己之前出门钓鱼。他们是正派的男人,顾家的男人,对工作从不掉以轻心。他们有儿有女,他们的孩子跟我们的儿子蒂恩一块儿上学。在这段话中,卡佛把这些男人描述为顾家的正派男人。而正是这些男人,对一个年轻女孩的死和自己的公民义务漠不关心。
这种相互矛盾的界定极具反讽意味。普通人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体面的角色,但他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的稳定和正义。在卡佛看来,一个由如此冷酷的人组成的社会是黑暗的。回到家里,斯图尔特坐在桌旁,痛饮面前的威土忌。有那么一个眩晕的瞬间,我以为蒂恩出事了。“他在哪儿?”我高喊起来。“蒂恩在哪儿?”“在外面。”我的丈夫回答说。在这个场景中,卡佛同时使用“斯图尔特”和“我的丈夫”称呼男主人公。
显然,这种不连续的称呼隐藏了一定深意。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里,克莱尔十分担心孩子的安危。作为顾家正派男人的“丈夫”,却只知道坐在桌前痛饮威士忌。头衔与行为的矛盾,传递出卡佛的讽刺之意。
二、隐喻
陈喜荣指出,隐喻的心理基础是类比联想,既“人们把某些抽象的、不易把握的概念、品质、特征等通过某些具体的、常见的事或物表现出来”。在《这么多的水》中,卡佛多次提及“水”,用以隐喻危险。在圣经中,洪水带来了人类的毁灭。所以,“水”自古以来便象征危险。戈登·约翰逊说,因为河水冰冷,他们钓到的鲑鱼很硬。鳟鱼因水的寒冷变得坚硬,这就像人类的处境,被可怕的危险包围着,他们的心变得又冷又硬。他们不关心别人也不想表现善良,整个社会因此而异化。河水流经桥下,汇聚百码远的大塘。此刻,那儿的人们已进入我的眼帘,我可以看见他们正在那儿钓鱼。这么多的水,这么靠近家。
在这个场景中,卡佛设置了一个离家很近的水塘。水离家很近,表明危险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偏远的湖区还是附近的公园,危险都可能会突然侵袭。要紧的事儿当先干。”他说。他还说了些别的什么话,但我没必要听。这么多的水在流,我怎还听得见什么。克莱尔在遭受了危险和悲伤之后,回家仍需要满足丈夫的性欲。本应提供温暖和慰藉家庭,变成了一个漠视情感和异化滋生的空间。因此,克莱尔的耳朵被水流声堵住——她已被无处不在的危险淹没了。
在《这么多的水》中,人物在对话时不断违反合作原则。斯图尔特拒绝必要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而克莱尔用反讽与丈夫交流宣泄失望。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都没有人愿意认真倾听或深入交流。因此,整个社会都笼罩着冷漠和疏离的阴影。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卡佛通过反讽和隐喻传递小说主题。他通过反讽揭露所谓正派人的真实面目,揭示由这些“寻常人”所组成的社会是黑暗和无望的。通过隐喻,卡佛指出人们的心因浸淫于无处不在的危险变得冷硬。人们无法同理,无以慰藉。因此,异化是人类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