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争论鳟鱼和鲑鱼,到底哪个是三文鱼的时候,有一群人一头扎进无人区,追寻有着“水中老虎”之称的川陕哲罗鲑。“我们现在已经有了虹鳟,如果能实现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那鳟鱼和鲑鱼我们就都有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水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华表示。而他正是那群“追鱼人”之一。
李华今年39岁,年7月参加工作进入水产研究所。大学学水产养殖的他,从年到年,一条鱼也没养过,一直在找鱼,一路找进了无人区。李华回忆说,刚去的时候,半夜醒了,耳边各种声音,很难睡着。10年过去,年,李华以及团队寻找的川陕哲罗鲑野生亲本已经在人工繁育条件下产下 代,“有种终于看到日出的感觉”。
▲李华所在的团队在野外
找着找着脚下的路断了
李华 次走进了无人区
去年10月,在雅安举行的四川省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暨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活动,放流了60余尾川陕哲罗鲑。“川陕哲罗鲑是近几年圈子里最热门的一条鱼,肉食,体重可达七八十斤,有‘水中老虎’之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所长杜*介绍说,该次放流是四川首次,在全国范围来说几乎也没有先例。川陕哲罗鲑上世纪90年代就很难看到,近几年野外仅四川有发现。
而之所以能有这次放流,离不开一群追鱼的人,而李华正是其中之一。从川陕哲罗鲑曾经出现的地方找起,李华和同事从大渡河逆流而上。自己下河捕捞,询问渔民,翻看渔获物,开始几年李华几乎成了一个渔民,但却始终没有收获,连川陕哲罗鲑的影子都没看到。找着找着,李华和同事脚下的路断了。再继续找,就要进无人区了。李华表示,开始还是有点怕,可能就是对于未知的恐惧。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李华 次进入了无人区。说到无人区,李华不禁感慨,那里可真是原始森林,进去手机完全没信号。晚上一片漆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刚去的时候,半夜醒了,耳边各种声音,很难再睡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开始,李华和同事开始陆续捕到川陕哲罗鲑活体,但都不大,都在一斤以内。
这样的情况又持续了三年,年到年,在大渡河上游马尔康和阿坝县交界处,逐渐开始有大个体的川陕哲罗鲑出现。李华回忆说,他印象中最重的一尾雄鱼有18斤。10年了,川陕哲罗鲑终于被找到了。
▲李华在野外工作
半年在野外,进无人区像回家
同行出成果曾让他自我怀疑
找到川陕哲罗鲑只是一个开始。李华介绍说,川陕哲罗鲑每年开春的时候开始繁殖。所以每次过完年,水产研究所的一个五到七人的团队就会进入无人区,寻找正在繁殖的川陕哲罗鲑。海拔大概三千多米,营地旁边就是雪线,积雪还有小腿深。找到鱼,进行受精,拿到受精卵,前往马尔康的基地进行孵化育苗。
等到鱼苗长到一定程度,再送出来继续养殖。李华出发时,路上的行人还穿着厚外套,但他回来时,大家已经是短袖短裤了。曾经进无人区让他有些恐惧,现在已经就像回家一样了。
年,李华以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野生川陕哲罗鲑成功在人工条件下产下后代并存活,即原代种人工繁育成功。“还不能说完全实现了人工繁殖。”李华解释说,川陕哲罗鲑生长周期较长,8年才能性成熟,繁育下一代。
也就是说,年出生的川陕哲罗鲑年才能繁育后代。等它们性成熟再繁育后代,才能算是完全实现了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殖。所以这场追鱼马拉松还没有结束,但对李华而言,原代种人工繁育成功,“有种终于看到日出的感觉”。
▲李华和同事在野外
除了曾经漫长的、看不清未来的寻找,年,国内有同行成功人工繁育出了川陕哲罗鲑。“别人都已经做出来了,我们还有必要做吗?”听到消息,李华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怀疑。后来经过多方了解,对方性成熟的川陕哲罗鲑最小个体仅一斤,而他们人工繁育的远不止那个重量,起码十二斤。
“不光是远期的商品价值,真正要做到‘放虎归山’,让‘水中老虎’重回野外,起到旗舰物种的担当,我们繁育的川陕哲罗鲑意义更大。”李华表示,从那一刻起,川陕哲罗鲑在他眼里不再只是一条鱼,更关系到整个四川水产、渔业的发展。这场追鱼马拉松,他会一直跑下去。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图片据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