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科“新常规·新设计”
精品课例小评
温州市第二中学孙 茴
这次有幸参加温州市音乐学科“新常规·新设计”精品课例展示活动,观摩学习了六节音乐优质课堂教学(林佳佳老师执教的《多彩的非洲》、林杰老师执教的《沂蒙山小调》、陈潇潇老师执教的《一根竹竿容易弯》、郑强老师执教的《热巴舞曲》、陈静仪老师执教的《彩云追月》和杨宁老师执教的《鳟鱼五重奏》),受益匪浅、感触颇多,现将自己一些粗浅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世界图书日
一、总体感受
总体来说,这六节优质音乐课贯穿国家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并加入适当的体态律动进行辅助教学的新型音乐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以及学习、积累音乐文化的广阔空间,切实做到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在音乐中学习美、在音乐中创造美”,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学习情境和氛围。
二、精彩亮点
综合各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效等,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巧妙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堂好的音乐课,就是要在老师的巧妙引导下,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准确分析音乐要素,学会运用音乐要素并随乐创编律动。这六节课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杨宁老师用最简约的节奏图谱出示《鳟鱼五重奏》主题旋律,示范并带领学唱,既完成了课“热声”练习,又轻松的解决了主题旋律的认识学唱,可谓一举两得。这种直接明了的导入处理让人眼前一亮,瞬间激发了倾听的状态,而后他用“什么变化,什么感受”的问题和利用钢琴多次变化范奏主题旋律,引发学生的思考,恰当地亮出了音乐要素构成:节奏、速度、音色、音高、力度、调性。可以说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教学机智灵动闪现。陈潇潇老师执教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从衬词的语气作为切入点,对衬词不同的层次做了深入的解读,既贴近学生,又易于把握,减少了学生对于歌曲本身的距离感。衬词作为中国民歌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却经常被忽略,这一巧妙的切入把握了中国民歌的韵味,真是妙不可言。
二是内功扎实,教学推进信手拈来。
一堂优质的音乐课,教师的基本功尤为重要,这次讲课的老师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在她们的音乐课中,无论是教师的基本功展示,还是教师的语言、教态,都显示了一个音乐教师扎实的音乐素养。正是因为有了过硬的基本功,学生才能很快进入状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出色地完成好课程。林杰老师执教《沂蒙山小调》,在歌曲风格上做了较大的改编,淡化了民歌的地域性,却赢得了作品的全新意境,学生内心更容易接受,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林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上的。杨宁老师的《鳟鱼五重奏》在这方面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他能以手势颤音模仿抖动尾巴的鳟鱼,体验钢琴主奏的灵动;他以模仿跟唱,让学生感受小提琴的悠闲;他用对比聆听色彩明暗,预示悲剧故事的到来;他还鼓励学生随音乐用跺脚和走姿刻画蛮壮渔夫形象,突出重音作用;他通过手势跺脚的交替配合密集节奏,演绎慌乱场景。只有及其扎实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可能通过千变万化的方式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教学。
三是辅助多样,教与学相得益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次参加讲课的老师采取了多样化的辅助手段,效果明显,与教学相得益彰。着重发挥多媒体的积极作用,基本每个老师都使用了PPT课件,而且这些课件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实用有效,不花哨,不杂乱。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富有创意。杨宁老师还通过PPT,在课的 一笔点睛,用诗化的语言和精彩配乐把舒伯特的介绍与作品的创作背转变成了感人的诗篇诵读,升华了整堂课的情境之美。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让教案制作更加丰富多彩,给学生更直观的了解音乐、体验音乐。
三、几点遗憾
虽然这些优质音乐课处处充满闪光点,但“教无定法,教需得法”,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瑕疵和遗憾。
一是教学应更贴近学生的体验。
林杰老师执教的《沂蒙山小调》在这方面稍显不足,课堂中“起承转合”的结构,山歌小调的区分等,都是基于传统民歌基础上的分析,但是学生基本没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教学过程常常受阻,学生所获也比较表层、有限;没有体验又何来获得?那么,歌曲风格的改变是用以学唱更好,还是提升更好呢?
二是作品体验要考虑学生的熟悉度。
杨宁老师在这方面有所遗憾,变奏聆听忽略了自身和学生对作品熟识度之间的差异性,很多时候,片段聆听一次就要求学生反馈,学生的问答往往带着猜测和不确定。
三是课件制作存在小缺陷。
杨宁老师的课件文字色调与背景对比不明显,